徐重仁和iCHEF的「家務事」,凸顯創業者面臨的股權結構致命傷
徐重仁和iCHEF的「家務事」,凸顯創業者面臨的股權結構致命傷
2017.04.12 | 創業

上週五,編輯團隊收到全聯公關的消息,說10日要緊急宣布跟iCHEF有關的事,還真沒想到確實是「重磅消息」!全聯總裁徐重仁宣布,正式辭去iCHEF董事長的職務。接連而來的消息,還包括iCHEF監察人、前勤業眾信資深合夥人郭榮芳在三月離職,還有21名iCHEF員工連署上呈董事會提出對兩位創辦人的不信任案。

這到底意味著什麼?一場躍上檯面的「家庭風暴」,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家庭風暴躍上檯面所為何來?

為什麼把此事稱為「家庭風暴」呢?

第一,iCHEF並非上市公司,沒有跟公眾交代財務及揭露資訊的必要。第二,公司創辦經營團隊跟董事及投資人之間就算有衝突,也是公司的家務事,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會知道其中真正的細節。再者,創辦、經營團隊跟投資人之間鬧不合,時有所聞,也不是新鮮事,但通常不會大張旗鼓發聲明,就算有,往往也是各說各話,旁人只能如霧裡看花。

由於iCHEF共同創辦人徐安昇是全聯總裁徐重仁的兒子,知名度讓iCHEF的創業之路有了媒體光環,也才有機會在2014年7月被全聯董事長林敏雄個人投資150萬美元(約新台幣4,600萬元)。然而,知名度正如雙面刃,也才會讓此事躍上媒體版面。

常有人形容創辦人之間,以及創業者與投資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尋找結婚對象一樣,得謹慎評估,更需要仰賴智慧好好經營。對創業者來說,跟投資人成功募得一大筆資金,只能高興一天,萬不能心生驕傲,因為募資結束,往往代表挑戰才正要開始,後續如何經營投資人關係,經營決策跟投資人是否有同樣的理想目標,都能讓創業者一夜翻船。

CB Insights列出創業失敗的前20大原因,其中一項是跟投資人/共同創辦人關係處理不好,雖然這一項在前20名原因中排名第12。然而,對新創團隊來說,這20大原因,只要踩錯一步,就可能粉身碎骨,而iCHEF眼前最大的危機就是這一項。

新創公司要如何跟投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呢?從硬指標來看,股權結構分配相當重要,軟指標則是不斷溝通、開會,確認投資人和自己的想法一致。

11日發布的消息來看,徐重仁和徐安昇想徹底跟iCHEF切割,但是,這麼做有好處嗎?徐重仁並沒有直接投資iCHEF,也不確定徐安昇是否仍持有iCHEF股份(去年底由徐重仁接手股權),只能確定全聯董事長林敏雄個人還持有iCHEF股份,所以,與「徐家」人脈、資源相關的股份包括徐安昇加上林敏雄,就算有可能是最大股東,但是股權不太可能過半。在這種狀況下,為什麼要特別公開發聲明切割呢?還放話要換掉其他兩位共同創辦人吳佳駿及程開佑?

從徐重仁發言的態度,似乎徐家仍握有一定的控制權,認為有權干涉經營團隊的決策,然而,雙方在經營iCHEF時的心態落差,恐怕就是投資人與經營團隊之間最大的歧見及衝突所在,到底iCHEF的未來方向要誰說了算?誰才有權決定?

雙方都想為了公司好,但中間的過程到底是共同創辦人之間不合,或是投資人與經營團隊的觀念差異,還是投資人之間的想法不同,我們無從得知,也不容外人判斷是非。

然而,我們可以從此事件看出最關鍵的問題出在「新創股權結構的設計」及「與投資人溝通不良」,由於股權結構分配的問題,在後續團隊跟投資人溝通出現問題時,就變成股權結構跟董監事席次決定一切。這對所有創業者來說,都是血淋淋的警惕。

關鍵1:注意你的股權結構分配

根據公開報導分析iCHEF的股權結構,iCHEF有四位共同創辦人,林敏雄取得iCHEF約25%股權,再加上2016年募得560萬美元(約新台幣1.86億元)A輪資金,加進新的投資者之初創投AppWorks、中信創投與中華開發工銀。

有創投人士推估,這代表iCHEF的外部資金在A輪募資之後股份就超過一半了。甚至,根據可靠消息透露,創辦團隊其餘三位共同創辦人的占股恐怕加總起來都不超過20%,形成「幫人打工」的局面,創始團隊占股不超過50%,代表創始團隊已失去公司的主要控制權。這個結果對一手打造公司的創業者來說,無疑是把辛勞拱手讓人。

新浪網聯合創辦人、CNEX聯合創辦人暨董事長蔣顯斌就曾說,「創業,共患難容易,共享福難。」要能共患難,也可以共享福的話,在一開始出發時就要訂好約定。他還說,「學習跟資本做朋友,是創業者一輩子的功課。你答應的條件,將來要把它吞下去!」

iCHEF_資廚管理顧問_麻膳堂餐廳_2013-06-20_賀大新攝影_001.jpg
iCHEF在2013年事業剛起飛時,四位創辦人的合照,左2為徐重仁之子徐安昇。
圖/ 攝影/賀大新

首先,iCHEF在A輪以前就讓天使投資人占股太多。當時恐怕看中全聯資源得以全力為iCHEF舖路,甚至可發展B2B生鮮食材商城的策略,後續都未見實現。

一般來說,天使投資占股不會超過20%,日本創投Infinity Venture Partners合夥人田中章雄在2016年台灣投資人調查的報導中就曾指出,「小小的天使輪占股通常不超過15到20%,我覺得台灣大部分天使投資人太霸道,要求太嚴格,是用評估B輪團隊的方式來看天使輪團隊!如果投資者給的條件太嚴格的話,會影響團隊後續的A輪融資,這樣的天使投資是在幫倒忙,沒有考慮到公司的未來。」

其次,通常募到A輪資金的團隊,至少創辦團隊的股份還是要過半才算「正常」。 但iCHEF創辦團隊已失去控制權,這樣會讓創業者和投資者之間產生極大隔閡。

新創公司在規劃投資架構時要講清楚,確認創辦團隊在公司的股權至少在A輪前要過半,此外,在拿到資金時,也要確保創辦團隊或同事的「自己人」,董事席次比投資人多,要能掌握實質的控制權。如果席次不夠的話,有重要決策要訴諸表決時,經營團隊自然居於劣勢。

若以iCHEF拿到1.86億台幣的A輪金額規模來說,算是很大,但團隊應該要設計讓創始團隊、A輪和後續B輪投資者的股權結構達到三方鼎立的結果,投資人的多元化,才能在投資人之間彼此抗衡,也可以避免團隊受到單一投資人左右,或者因為與投資人的對立而讓公司營運受影響。此外,中間如果有共同創辦人退出,股權設計又是另一門學問,要思考股份要退回來要給投資人還是創辦團隊。

關鍵2:保持與投資人的順暢溝通

此事件的另一個關鍵,正如AppWorks合夥人詹德弘所說,「徐、程雙方對於經營效率和未來投資報酬率的期待,確實沒有溝通好。」傳產和網路企業的經營很不同,也有創業者指出SaaS商業模式顯然不能用經營零售通路的方式來看待或評估

不過,重要的是,雙方是否都有相同的認知:創業過程一定會不斷修正,跟當初募資時的策略和方向可能會不同。這個過程中必須不斷跟投資人溝通,投資前後都必須確認投資人是否認同你的理念。其次,也要用投資人懂的語言溝通,對投資人來說,要讓他看到未來賺錢的目標和希望,有許多新創在募到資金後,就開始裝修辦公室、雇用員工,通常董事會一季檢視一次財務報表,如果看到財務支出較多,也許就會開始變得緊迫盯人。

一位台灣創投業者分析此事指出,許多投資人看過很多案例,喜歡用過去經驗判斷就下指導棋。這種情況比較常發生在公司創投或是策略投資人身上,因為他們要的是「如何增加我公司的效益」,或是「我過去有經驗,我教你怎麼做」,所以兩邊溝通就會不順暢。

這比較少出現在傳統創投身上,因為通常創投玩的是資本遊戲,定位常是財務投資,對創投來說,只看數字和報表,他投資新創10個只要最後有1個成功出場賺到錢就夠了,不會插手公司決策太多。

如何跟投資人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會計業者建議,投資人在意財務報表,A輪時團隊就要開始派懂財務狀況的專人去經營投資人關係,例如公關、財務長或特助,跟投資人充分解釋現在的財務狀況,像是費用如何調整等等。此外,溝通的工作不要由共同創辦人去做,因為共同創辦人通常很忙,加上大部分台灣的創辦人都是技術或行銷出身,數字概念通常不是這麼強,若是沒有回答精確的數字,很容易形成投資人的不信任。

如果你想往海外擴張,得重新設計境外股權架構

至於像iCHEF這樣要往東南亞市場發展的新創公司,在設計股權結構時,要注意什麼呢?

創投建議,投資人通常會投資境外公司或閉鎖型公司,這樣比較好設計股權架構。第一種方式,可以設立境外當做控股母公司,把台灣當成子公司。

第二種方式,如果新創遇上股權結構分配的問題,同時在東南亞市場發展得還不錯的話,可以重新設計境外公司的股權,跟台灣完全切割,開一個境外公司,再開東南亞子公司,台灣或母公司就占股一點點。

但這又簽涉到商標的問題,如果新創在海外已經有商標的話,用這個架構就要看自身的品牌和技術如何授權給境外公司。如果沒有商標的話,那新的境外公司就可以直接在各地申請商標。

第三種方式,新創公司想去東南亞,當地有合作商想投資,可以選擇合資子公司,讓母公司持有股份。

回過頭來,A輪以前的初早期新創公司,本來就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一步步在錯誤中學習,投資人在做「風險投資」,期待最後可以有高獲利的同時,也要思考自己是否能承擔「風險」。

前幾年變身「媒體寵兒」的明星新創,總是難免有走下神壇的事件發生,像奇群科技出不了貨17App惹上情色風波Gogoro因價格調整惹怒消費者或是翟本喬裁員事件。就連矽谷當紅的炸子雞們也常常惹事,不可能創業第一天就變身成熟經營的公司。

人們只看得見媒體上成功的案例,往往會忽略,人性就是「失敗不會讓別人知道」,儘管失敗是日常的風景,這也導致台灣社會對於創業者的一時失足往往沒有任何容忍度。

對創業者來說,永遠別去羨慕別人的煙花,哀矜勿喜,你是否能靠自己賺到客戶的錢,入袋為安,才是經營事業的關鍵。對整體創業生態圈來說,如何避免其他創業者再重蹈覆轍,能否從這些走下神壇的事件中學習,才能讓這些花費社會成本的事件,發揮它最大的意義。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關鍵字: #iCHEF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全球最佳!中國附醫積極打造安全智慧醫院,亮眼表現獲 HIMSS肯定
全球最佳!中國附醫積極打造安全智慧醫院,亮眼表現獲 HIMSS肯定

為提供以病患為核心的醫療照護服務,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國附醫)早在數年前就展開智慧醫院布局,並獲得國內外獎項肯定、創下許多台灣第一。舉例來說,中國附醫不僅連續完成美國醫療資訊與管理系統學會(HIMSS)的 INFRAM Stage7認證、EMRAM Stage7認證、AMAM Stage6認證並獲得亞洲首座HIMSS Davies Award of Excellence大獎,更進一步獲得HIMSS「數位健康指標(Digital Health Indication,DHI)」全球最高成績殊榮。

中國附醫是如何辦到的?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資訊副院長陳俊良面帶微笑的說:「在蔡長海董事長以及周德陽院長高瞻遠矚領導下,我們早在2021年就擘劃清楚的智慧醫療藍圖,還有專職單位負責各項工作,此外,還可以彈性因應業務需求敏捷展開跨部門合作。」舉例來說,在數據管理與應用這個領域,資訊室負責臨床醫療數據資料的蒐集,大數據中心則肩負巨量數據挖掘與應用,至於人工智慧中心則是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到智慧醫療各個領域的關鍵推手。「在實踐智慧醫院這個旅程中,資訊室肩負數據治理重責,必須從(醫護)需求面、(數據)來源面、(安全/隱私)技術面等構面進行規劃與啟動相關實務。」

自由系統
圖/ 自由系統

從身分驗證管理到內部通訊,自由系統助中國附醫深化安全防護力

為發揮醫療數據的最大價值,中國附醫尤其重視資訊安全防禦,陳俊良表示:「第一前提是合規、因應資安法優化系統、數據、裝置設備與人員的安全性。」具體作法有二:首先是因應資安法以縱深防禦的方式持續強化對私有雲環境與設備的安全管理;其次是加強整體資安可視性與自由系統合作,由其協助導入微軟各項的解決方案,並提供資安監測與即時異常通報等服務,讓中國附醫可以更具效率與效能的方式過濾與發現異常事件。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資訊室系統維護組組長李祥民進一步解釋:「資安威脅無所不在,過去幾年,勒索軟體威脅更是防不勝防,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光是保護數據資料還不夠,必須從身份、裝置、帳戶等多元角度切入,因此,微軟在2021年開始提供資安解決方案時,我們就開始評估有能力解決問題的廠商,決定合作廠商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原廠推薦,由原廠的角度評估廠商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是自由系統展現出的專業技術與符合客戶需求的服務;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他們可以提供即時監測並提供通報服務,極大程度緩解中國附醫在資安人力與能力的欠缺,讓我們可以更好的落實安全防護。」

因此,中國附醫順利在2022年導入微軟資安解決方案,而這,不僅提升了中國附醫的資安防護能力,例如分別在2022年跟2023年預先偵測異常事件並成功防堵來自外部的安全攻擊,也讓資訊同仁可以專注在核心業務上,極大化資訊與數據價值。良好的合作體驗也讓雙方合作關係進一步擴展到應用程式端的安全防護,例如,將地面郵件系統搬遷到微軟的雲端服務,藉此降低Email Server的維運成本與損壞風險,同時,優化帳戶登入管理等。

陳俊良表示:「過去幾年,資安威脅不減反增,但是,透過縱深防禦的強化並且經由合作廠商加強即時監控與協助行政通報等服務,我們可以逐步優化資訊安全防護能量,並成功讓異常事件的發生頻率下降,而這,也是中國附醫可以順利獲得HIMSS的INFRAM Stage7跟EMRAM Stage7等認證的關鍵原因之一,為此,後續將持續與合作夥伴共同努力、與時俱進的深化安全防護能力。」

自由系統
圖/ 自由系統

透過雲端身分驗證落實Single Sign On以提升縱深防禦能力

除了導入資安與雲端郵件之外,李祥民表示,中國附醫更於日前將雲端身分驗證跟院內簽核系統的登入機制彙整在一起,以優化登入安全。「接下來,我們會與自由系統合作,重新盤點、評估有哪些院級服務適合以Microsoft Azure AD進行單一登入與多因素驗證,藉此提升安全防護機制。」

自由系統業務經理許廷輔表示,資訊安全不可能一步到位,相反的,需要長期、動態的進行調整與優化,因此,需要組織上下齊心、一同落實安全防禦。「從2021年至今,我們發現,中國附醫不僅重視資訊安全,更身體力行、彈性敏捷的因應潛在威脅做出調整、改變,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地方,為進一步擴大成效,自由系統將針對中國附醫在(數據)資料安全與雲端服務等策略提供更多適合中國附醫的產品及服務。」

「智慧醫療、智慧醫院涉及的面向既廣且深,不可能單憑己力完成,需要專業的外部夥伴提供最佳支援與服務,我們很開心可以有自由系統這樣的夥伴,期待未來有更多合作火花,讓中國附醫可以一步一腳印的建構與完善安全智慧醫院布局。」關於中國附醫與自由系統的未來合作,陳俊良如是總結。

自由系統
圖/ 自由系統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