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曾經過或造訪Cooler Master的企業總部、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公共空間,或在2022基隆城市博覽會、白晝之夜展覽中被充滿創意的藝術裝置吸引而駐足欣賞?或許您未曾留意過作品背後的創作團隊~ 這些作品都來自何理互動。
從2013年Always劉德華世界巡迴演唱會中導入具專利的升降燈具系統,藉由電腦程式在高空中排列出不同圖案,到2020年以偏光片打造異質性牆面及空間,並獲得臺北市立美術館X-Site第七屆首獎的《膜》,以及2022年與CoolerMaster合作的《風盛》,甚至是在2024年柏林藝術週上大放異彩的《扉花:生命》,這些都是何理互動的傑作。團隊創作的方向始終圍繞著「未來:與自然的同步 」( Nature-Future Synergy),以藝術創作表達人與環境的深刻連結,這使得何理互動的作品具有強烈的視覺與空間體驗感。
「我們與許多企業合作,創作了許多有趣且充滿創意的作品,也吸引不少知名媒體的主動報導」何理互動共同創辦人葉彥伯表示。他強調,團隊在美學、材料研究、資訊工程及藝術表現方面皆具有強項,並致力於藝術創作與科技之間的平衡,以裝置藝術結合動力技術,展現各種創新可能性。何理互動與其他藝術團隊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從想像力到的高度實踐能量,及對作品在細節的要求與突破。而這有賴於他們擁有多項專利技術的整合能力,與和多家台灣科技業者及供應商的緊密合作。這些優勢不僅提升了他們在藝術創作上的技術高度,並為作品的創新表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然而,葉彥伯坦承,為了探索新媒材和新技術的突破,團隊的創作往往是高度客製化且獨一無二。這種方式雖能激發團隊的想像與執行力,但在營運層面上,難以跳脫固有設計服務的框架,而且長時間的專案周期也對獲利造成影響。因此,團隊面臨轉型挑戰,必須尋找兼顧創新與效率的新商業模式,以確保公司的長期穩健發展。
葉彥伯表示,自2011年何理互動成立以來,這一直是團隊面臨的挑戰,如何平衡藝術與商業的鴻溝,也是他們一直追尋的答案。但公司獲利模式若想突破現況,就必須克服眼前瓶頸。「我們從參與當代藝博會賣出的作品中,找到轉型的契機與信心」葉彥伯說,他們將國際獲獎的作品進行切割,保留核心創意並以半客製化形式在藝廊亮相,初試啼聲便獲得不錯的迴響,這讓葉彥伯重新思考跨出舒適圈的可能性。
將創意模組化,創造新商業模式,為未來營收鋪路
為尋找下一個潛在商業模式,葉彥伯以何理互動共同創辦人的身分加入文策院的加速器,期望獲得不同靈感與刺激。他提到,文化創業加速器幫助他深入了解如何與資本對話,對於已創業十餘年的另外兩位共同創辦人來說,這也是協助夥伴們彼此梳理商業模型與對焦營運目標的重要場域。文策院加速器的業師群在回顧團隊於藝博會中作品銷售的經驗後,提出了更多思考角度。除鼓勵團隊強調每個創作的獨一無二性,也建議何理互動要策略性地融入可被重複使用的技術與元素,這是模組化的關鍵。此外,業師群指出,團隊的專案作品多只走了一半的路,雖然何理互動創造出令人驚喜的作品,並獲得客戶滿意和國際獎項,但仍未充分利用回響進行後續的行銷規劃,相信未來的潛力遠不及此。
這些建議促使葉彥伯與團隊認真考慮將作品集作為售票式展出,藉此延長藝術作品的生命週期、提升營收,並透過展覽收集參與者反饋和數據,進行作品改良或延伸創作,延續商業價值。葉彥伯表示,憑藉在加速器中汲取的養分,團隊得以開展跨域思維、突破既有框架,並將「未來:與自然的同步」( Nature-Future Synergy) 的創作核心進一步實現,將自然與未來的聯繫透過售票式實體體驗傳達給觀眾。明年,何理互動將受邀參加威尼斯的「TIME SPACE EXISTENCE」建築展,以台灣海洋文化為起點,強化氣候變遷的感知,並將數據轉化為具收藏價值的展品,創造更多的營收可能。
或許對葉彥伯來說,何理互動的下一步仍在摸索,但在文策院加速器業師與課程學習的幫助下,找出全新商業模式、跳脫舒適圈將不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