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工作不到1年辭職也沒關係?Z世代職場大軍報到……他們在想什麼?

由社群媒體與3C產品陪伴成長的「Z世代」,逐漸成為職場主力,這群Z世代有什麼特質?職場上的跨世代溝通,將面臨何種考驗?

據聯合國預測,2030年工作人口中,Z世代占比約40%。可以想見未來10年間,當這些1997年後出生、由社群媒體與3C產品陪伴成長的「Z世代」,將逐漸成為工作主力,職場上的跨世代溝通,將面臨更大考驗。

多項調查顯示,Z世代是「矛盾的一代」,他們在追逐夢想、渴望自我實現的同時,也不忘追求高薪;他們願意為工作負責任,卻不表示他們欣然接受傳統的管理模式或思維框架。文策院董事長丁曉菁提到,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社群」,這使得互相理解成為很大困境,不容易協同作戰,「所以跨世代溝通相當重要。」

至於與Z世代溝通的特殊之處何在,iCHEF共同創辦人程開佑認為,重點在Z世代與上一代人擁有的「技能組」太過不一樣,不適用過去上對下的階層關係,更注重雙方「交換合作」,「所以Z世代的人不要覺得自己被教訓,應該要學習上一代人的經驗;上一代人也不要想指導Z世代,而是互相學習,雙方共同理解、前進。」

表070
根據聯合國統計,2030年工作人口中,Z世代占約40%。
圖/ 數位時代

職場微趨勢(17~27):

17. 線上會議變頻繁,跨文化溝通技能更重要

過往商務出差的成本昂貴,僅有少數人能參與,但疫情讓跨國線上會議成為日常,國際交流更輕鬆。

以媒體從業人員為例,過去品牌邀約出差的名額有限,但愈來愈多行程改為線上會議,參與者數量不受限制,增加了許多與外商高層或領導者跨文化溝通的機會。

這使得全球化時期就被高度討論的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不同文化仍可有效互動的能力)重新受到關注。《CQ:文化智商》一書提到,高文化智商除了加深跨文化認知的融合能力,最重要是「試著從不同文化的觀點看事情,藉此了解對方,」才能讓遠距溝通更有效率,不因距離打了折扣。

ASML官網
過往商務出差的成本較為高昂,僅有少數人能參與,但疫情讓跨國線上會議成為日常,國際交流也更為輕鬆。
圖/ ASML官網

18. 人機協作時代,AI為各產業賦能

現在已經有許多需要「人機協作」的工作,未來也只會有增無減。

104人力銀行資深副總暨人資長鍾文雄舉例,包括運用AI、聊天機器人的客服;採用MarTech(行銷科技)的數位行銷或電商領域;透過機器學習來推薦有效名單的業務等職務,都必須與AI緊密合作,唯有同步強化專業和科技新知,才能在崗位上站得更穩。他也特別提到,學習程式語言、了解其運作邏輯,不論Python、Java、R語言、JavaScript等,都有助於精進人機與AI協作的能力,適應科技進步帶來的變動性。

RTX6LPLF_人機協作
除了運用AI協助作業流程更為順暢,企業若能結合人的溫度,還可以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圖/ REUTERS

延伸閱讀:如何為零售最前線增添戰力!醒醒吧,別再靠節省人力成本了

19. Z世代大軍進職場,改寫過往規則

截至2020年,Z世代已占世界20%工作人口,他們對於工作態度、自我價值的追求,與千禧世代、嬰兒潮世代有很大不同,面對這群初入職場的生力軍,過往潛規則都須改寫。

人力銀行518熊班在2020年的Z世代求職者調查發現,38%Z世代求職者認為,少於1年的工作資歷不會影響未來求職分數;也有36%Z世代求職者認為,工作不適合就轉職,不會特別在意在職時間長短。至於「請特休要看臉色、同事還沒下班就不敢走、官僚體系等」令許多上班族敢怒不敢言的傳統包袱,Z世代也比較無法接受。

518熊班行銷企劃副理游家盈就說,「公歸公、私歸私是Z世代的特性,企業管理應避免無限上綱的責任制。」KKday行銷長黃昭瑛也觀察,「高薪但是爆肝、隨傳隨到的概念,對於Z世代毫無吸引力。」

shutterstock_1685692666
截至2020年,Z世代已占世界20%人口,他們對於工作態度和自我炸的追求,皆與千禧世代、嬰兒潮世代有很大的不同。
圖/ shutterstock

20. 付出多少賺多少,零工經濟的美麗與哀愁

隨著Uber等各式外送平台興起,時間彈性、付出多少賺多少的零工經濟(gig economy),近年來引起全球廣泛討論。雖然以零工為志業尚未成為主流,但受薪階級對於兼職的接受度已經漸漸提升。

打工平台小雞上工產品經理曾蓉慧指出,自2020年5月開始,小雞上工推出個人接案功能,吸引許多擁有正職的使用者賺外快,「未來求職者身兼多職的情況可能會愈來愈普遍。」

不過,零工經濟也不全然都是好事,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教授蔡明芳就提醒,「零工經濟本來是鼓勵大家多元發展,但勞資雙方的關係還在磨合,法律也在灰色地帶,很多情況下零工經濟都變形成『剝削經濟』。」

shutterstock_零工經濟
隨著各式外送平台的興起,時間彈性的零工經濟近年來引起全球廣泛討論。雖然以零工為志業尚未成為主流,但受薪階級對於兼職的接受度已經漸漸提升。
圖/ shutterstock

21. 斜槓人生,職涯無邊界

「斜槓」指的是不受限於職業與身分的束縛,發揮自己想做、且能做好的專業和才藝,讓工作者從單一雇主或職涯中解放。進一步分析斜槓的背後機制,主要與數位科技進步有關,其一是社群媒體、YouTube等平台,讓更多專業、多工人才被市場看見;其二是媒合平台的出現,大力推動了斜槓的可行性。據服務媒合平台Toby「台灣斜槓族」數據顯示,私人健身教練、居家清潔、鋼琴課程、寵物訓練、到府烹飪是目前平台上最熱門的5大服務需求。

shutterstock_協槓青年
「斜槓」指的是不受限於職業與身分的束縛,讓工作者從單一雇主或職涯中解放,發揮自己想做、且能做好的專業和才藝。
圖/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連環壓力使員工士氣低落?Google都在用的「職場復原力」,3步驟訓練訣竅一次公開

22. 認同感至上,企業徵才新關鍵

美國矽谷的新創公司,之所以能吸引到全球最頂尖的人才,除了蘊含著一夕致富的可能性之外,還有更多人渴望獲得的是「改變世界」的影響力,而後者也日漸成為企業招募員工的重要誘因。

因此,能否認同公司理念,並找到工作意義、發揮自身影響力,將成為求職時,與薪資同等重要的指標之一。

KKday行銷長黃昭瑛提到,本土新創在薪資上無法與外商相比,但是仍有同事願意放棄外商職位加入KKday,就是出於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感,希望透過工作,讓全世界更認識台灣。

黃昭瑛_kkday營銷長_2018_11_13_蔡仁譯攝-4.jpg
KKday營銷長黃昭瑛表示,24歲上下的Z世代重視個人化成長大於組織發展的機會,公司能否給予斜槓的空間、準時下班去安排個人時間,對Z世代員工來說很重要。
圖/ 蔡仁譯攝影

23. 想完美達成目標?你該具備橫向領導力

傳統的「領導力」是立基於由上而下的組織架構。不過當代企業中,更多是平行架構、跨部門的溝通聯繫,所有人都須具備「橫向領導力」。 《橫向領導》一書曾言,任何職位都該把自己想成潛在領導者,並具備3個基礎:培養和鍛煉個人能力、理解戰略目標與合作關係、學習參與式的領導方法。

延伸閱讀:Uber外送收入成長190%超越本業!加州公投過關,外送員、司機不再是僱員

24. 高齡工作者2類型

電影《高年級實習生》裡,儘管已從職場退休的長者確實展現出老練經驗與旺盛活力,但從螢幕跨到現實,「高齡仍在工作者」卻未必是自願、愉快的選擇。

「許多企業因為找不到人,請較高齡的職員留任。也有很多該退休的人,因為經濟考量不敢退休,這在日本、韓國特別明顯。」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劉鏡清說。

Silver Spring提供
企業選用高齡工作者現在產生兩種極端的情況,一是專業且可以管理或指導年輕員工的職位,另外則是需要大量人力且上手門檻較低的類別。
圖/ Silver Spring提供

104人力銀行高年級資深協理李明倫也提到,企業選用高齡工作者有兩極化的現象,一是專業且可以管理或指導年輕員工的職位,例如顧問、專業資深人員等;另外則是需要大量人力且上手門檻較低的類別,如餐飲服務生、警衛等。

劉鏡清_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_數位時代100微趨勢專家座談_2020-12-03_賀大新攝影-96
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劉鏡清觀察,許多企業因為找不到人,請較高齡的職員留任;也有很多該退休的人,因為經濟考量不敢退休。
圖/ 賀大新攝影

25. 遠距工作挑戰:你該如何保持高效率?

推動遠距工作概念逾20年的接案平台UpWork,曾預測在2022年以前,約有4成工作者會開始遠距工作。在疫情衝擊下,這個趨勢無疑加速實現中,更可能在疫情後普及,成為大眾日常。

然而,遠距模式即使是時勢所趨,也未必適用所有企業。早在1980年代就推行遠距上班的IBM,考量工作效率與回覆客戶的即時性等,在2017年取消部分遠距上班的制度。

如何遠距工作並保持高效,將是未來所有工作者都必須了解的議題。

RTX80IMH_遠距工作
疫情後,企業與個人可能較疫情前更能習慣遠距工作,成為大眾日常。
圖/ REUTERS

26. 不怕失敗的「亞馬遜式」公司

從一家沒人看好的線上書店,擴張為全球最大電商,進而化身雲端服務巨頭,亞馬遜(Amazon)的成功故事背後,存在與失敗共生的精神。一路走來,亞馬遜推出許多產品或服務,如拍賣服務zShop、智慧手機Fire等都以失敗收場,但日後卻都成為亞馬遜壯大的養分。「如果你的失敗紀錄沒有隨著企業成長,那你投資的規模根本無法改變任何現狀。」貝佐斯在2018年寫給投資人的信中寫道。

RTR3UIDN
雲端服務巨頭亞馬遜(Amazon)成功故事背後,存在與失敗共生的精神。
圖/ REUTERS

27. 返鄉青年催生勞動美學新經濟

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趨勢,也影響到未來工作的價值。《職人新經濟》一書提到,愈來愈多文化底蘊豐厚的年輕一代,將傳統上較低階的手工勞動,轉變「品味創造」行業,如男性修容師和精品肉舖等。

「勞動美學有非常強烈的在地性,是懂得創造經濟價值的經營模式。」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解釋,「再加上返鄉青年對於做出來的產品長什麼樣子,有一種美學的主張與堅持,不只是設計、風格層面,更要與土地有緊密的關聯,如手釀啤酒、創意料理等。」

勞動美學
愈來愈多富含文化素養的年輕一代,將傳統上較低階的手工勞動,轉變成「品味創造」的行業。
圖/ 數位時代
劉維公_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_2020_11_25_蔡仁譯攝-12
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認為,勞動美學可創造在地文化新經濟價值。
圖/ 蔡仁譯攝影

責任編輯:郭昱彣、林美欣

關鍵字: #人才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