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1年的開端,《數位時代》嘗試描繪未來的100個微趨勢,一些看似微小的變化,正激盪出意想不到的可能。
1 窺見近未來100微趨勢!哪些產業將大轉型?下一波商機在哪?


世界變化愈來愈快速,人類對未來的好奇不曾消減,COVID-19這隻黑天鵝為人類的生活、工作帶來天翻地覆的巨變,形塑產業的新樣貌,站在2021年的開端,《數位時代》嘗試找出描繪未來的100個微趨勢,一些看似微小的變化,正激盪出意想不到的可能。
如果將時間倒回2020年的第1天,這個世界上除了中國武漢的某些醫護人員或患者,隱約覺得有不可明狀的災難山雨欲來之外,極少有人精準預測到COVID-19這隻「黑天鵝」,將對來年的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預測未來原本就不容易,遑論世界的VUCA(多變、不確定、複雜、模糊)指數日益攀高。然而,就像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曾說,人生做過的每一件事都是一個點,我們沒辦法眼光朝前去串連那些點,只能回望去串連起過去的點點滴滴,因此「你必須相信,這些點將會以某種方式,在未來串連起來。」
2021年世界經濟論壇以The Great Reset(大重置)為題,如果說疫情為世界按下暫停鍵,那2021年將是重新開機的契機。

新商機:全球化、雲端化、個人化
本期封面故事邀來16位跨領域專家學者,彙整跨產業趨勢報告,嘗試找出100個或將影響未來世界的「微趨勢」(microtrend),帶領讀者見微知著,窺見近未來。
16位跨領域專家,洞察未來100微趨勢
《數位時代》策畫年度微趨勢座談,由16位跨領域專業人士深度對談,洞察未來3年的趨勢,分為新生活、新自我、新教育、新家庭、新科技、新金融、新環境、新權力8大領域探討,以下按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 丁曉菁——文策院董事長
- 呂冠緯——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
- 江前緯——Hahow好學校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 林宛瑩——奧沃市場趨勢顧問創辦人
- 詹婷怡——DTA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副理事長
- 蔡玉玲——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共同創辦人
- 蔡明芳——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
- 蔡嘉駿——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 理事長
- 陳庭寬——FunNow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黃昭瑛——KKday營銷長
- 劉鏡清——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
- 程開佑——iCHEF共同創辦人
- 簡立峰——Appier獨立董事、ikala董事
- 楊少夫——東方線上副總監
- 龔建嘉——鮮乳坊共同創辦人


首先看到,疫情驅動各行各業展開數位轉型,延伸出 全球化 、 雲端化 、 個人化 三個維度的變化。
2020年宅經濟蓬勃發展,帶動串流影音Netflix、視訊會議軟體Zoom、電商亞馬遜平台使用需求激增,不但促使科技、電商平台發展出現「大者恆大」的兩極化現象,也更進一步加速了「全球化」的腳步。
與此同時,中美貿易戰方興未艾,「目前世界僅剩兩種權力,一個中國網路、一個是非中國網路。」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現任Appier獨立董事與iKala董事簡立峰認為,過去20國集團(G20)對全球很重要,現在僅剩G2,連網路也切割2半。

其次,為阻絕病毒擴散而推行的社交隔離政策,造成全球人員流動停滯,醫療、教育、健身到餐飲都被「雲端化」,特別是疫情較嚴重的歐美國家,帶動遠距醫療、遠距教育的發展,根據市調機構eMarketer最新調查,2020年美國使用遠距醫療服務人數達4,170萬,相較2019成長98.8%,預計2023年將增加至6,400萬人,主要是保險公司將遠距醫療納保以及科技公司建置平台,讓看病體驗更無縫。
就連遠距教育也加速奔跑,線上學習平台Hahow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江前緯認為,過去食衣住行育樂裡的「育」是改變最慢的,因爲牽涉政府、學校體制及家長思維,如今卻都在疫情的限制下,不得不改變。印度線上教育平台Byju創辦人拉文德蘭(Byju Raveendran)更被《彭博社》列為2020年度50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公司估值在一年內從80億美元成長至120億美元。

第三,在人工智慧、數據分析的高速發展下,商務、教育、醫療都走向「個人化」服務,透過搜集相關使用數據,提供客製化體驗。更值得關注的是,當萬事萬物都在爭奪消費者的注意力,文策院董事長丁曉菁提到遊戲化的重要性,未來產品和服務,怎麼做到寓教於樂變得很重要。

新課題:環境、人口老化、心理健康意識
世界不斷改變,變好變壞言人人殊。
對於人類的生存空間,第一個課題是環境浩劫。 十幾年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出版《世界又熱、又平、又擠》,探討地球人口激增的擁擠及氣候暖化問題,至今世界依然沒有解決這些課題。
當澳洲大火與暴風雨、印尼洪水、非洲蝗蟲肆虐等極端氣候頻繁發生,國際掀起碳中和風潮,企業主也迫對氣候變遷議題表態,「大家開始反思『低價的代價』,會污染環境的產業不再是趨勢指標。」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教授蔡明芳說。
第二個課題是人口結構老化。 根據聯合國統計,2019年全球平均壽命72.6歲,台灣平均壽命高達80.9歲,創下新高。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2025年台灣高齡人口(65歲以上)將跨越20%的超高齡社會門檻,未來每5人有1位超過65歲,中高齡的照護及就業,都是值得關切的議題。
相對地,出生於1997年後的Z世代,則將成為消費主力。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BofA)趨勢報告指出,「Z世代革命正開始,出生於網路第一代人正進入職場,迫使其他世代適應他們。」
最後一個隱形的社會危機,是常被人所忽視的心理健康。 網路讓人更容易連結,卻也讓人更封閉孤獨。而社會不斷追逐經濟成長、GDP數字,反倒輕忽了人究竟要如何面對自己、與世界共處。
迎向未來3年,會是一個更混亂的世界,還是充滿機會的世界,端看人們用什麼角度來看待這100個微趨勢,讓危機變成轉機,洞見微趨勢背後的大機會。
→新生活的微趨勢16個微趨勢
責任編輯:郭昱彣、林美欣
2 2021新生活!實體場域大遷徙,美食、消費、旅行將發生什麼改變?


「可是瑞凡,回不去了!」——2010年台灣電視劇《犀利人妻》裡的這句經典台詞,套用在10年後遭受COVID-19的摧殘的世界,無疑變成「習以為常的生活,回不去了!」
每個人都在練習與「新常態」共處。過去生活中再尋常不過的行為,從吃美食、消費、旅行,到欣賞展演,都已產生結構性的改變。
其中最大的改變之一,是人們的行為從「線下」轉為「線上」。
《彭博社》(Bloomberg News)一篇報導指出,美國民眾約半數已不想上夜店酒吧、三分之一對現場看球賽或電影不再感興趣、吃飯叫外送、買東西靠網購、想運動就在家,還可以跟教練遠端連線。
資誠(PwC)2020年9月公布的調查顯示:全球SVOD(線上隨選影音)的訂閱市場規模,2024年將是電影票房的兩倍。另一方面,美國調研機構ETR指出,到了2021年,全球永久在家辦公的人數將增加1倍。當愈來愈多的生活所需和工作往來,「足不出戶」都可以線上完成,未來的虛擬人生和實體場域如何轉變,將是一場全球共創的巨型生活實驗。

生活、消費微趨勢(01~16):
01. 體驗遊戲化,成為關鍵決勝點
通勤途中,你怎麼度過?是打開《傳說對決》激戰一場、在Spotify聽幾首歌,還是追一集Netflix短劇?
當資訊量遠遠超越人們五感的負載,想在消費者一天24小時的「時間競爭」中取得注意力,「遊戲化」成了關鍵勝出點。
「今天我們所有事都能在手機上完成,有好多App可選擇,不夠fun,就不會選它。」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現任Appier獨立董事及iKala董事簡立峰指出,不僅是娛樂活動,包括教育素材、工作流程,每一件事都得變得好玩,才夠具吸引力。
資誠(PwC)將遊戲化定義為「體驗經濟」的重要環節,若以他們協助企業轉型的合作案中舉例,近期頗具代表性的,是在2020年為美國「黑幫博物館」(Mob Museum;展出黑幫血腥史及其文化)推出的專屬App。
為提高遊客參與度,該App除了有購票、導覽基本選項之外,還有一項稱為Doppelgangster(幽靈)的特殊功能:用戶只要自拍,App就會與博物館資料庫裡超過800個人物(包括黑幫份子、執法人員和政治人物等)進行人臉比對,從中找出與遊客長得最像的3個人物,將遊客與資料庫角色並排,讓遊客能更深入了解人物資訊(如下圖)。短短幾天,App已在40多個國家被下載逾3,000次,讓沒辦法前往的人們也能有參與感。

02. 時間碎片化,購物考慮期變短
疫情衝擊下,日常活動充滿各種變數,消費者有愈來愈多決策都是在「last minute(最後一刻)」才做出。即時訂位平台FunNow發現,預定未來1小時內服務的需求大增。「洗剪髮即時預訂服務的量在白天驟增,這是過去不會發生的!」FunNow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庭寬說道。
這樣的趨勢也與WFH(在家工作)相關,當工作和生活愈發不可分割,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將成為重要技能。
03. OTT平台巨型化,內容更多元、在地
2020年9月,蘋果正式推出「Appele One」服務,可一站式訂閱旗下音樂、影視、遊戲等6項內容。OTT(線上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的全球會員數也在2020年超過1.95億人,近半數增長來自亞太地區,也促使該公司更積極投資南韓、印度等原創內容;台灣的熱門國片《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也在上映3個月後立即上架至Netflix。
平台走向「極大化」勢不可擋,令後進者望塵莫及。然而,在巨型平台上,卻也讓多元內容有機會穿越國界。
像是Netflix並未刻意宣傳的西班牙影集《紙房子》,在全球爆紅,成為「神劇」;台灣影集《誰是被害者》、《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也因為上架Netflix,在東南亞和日本掀起話題。

04. 線上串流需求夯,你今天看Netflix、聽Podcast了嗎?
疫情爆發後,許多人被迫宅在家,娛樂活動只能大幅轉往線上串流。有近2,600萬消費者在2020上半年成為Netflix會員,創下史上新高,Disney+訂戶數甚至提前4年達標、破8,680萬人。資誠預估,到了2024年,全球OTT影音營收將從2019年的464億美元,翻倍成長至868億美元。
2020年也是台灣的Podcast元年,《股癌》、《台灣通勤第一品牌》、《百靈果News》等節目迅速竄紅,掀起各方加入戰局的熱潮。以台灣本土hosting服務平台Firstory後台數據來看,如今單日節目總下載量(不重複)約60幾萬次,是一年前的10倍。

05. 戲院「教堂化」,看電影成社交儀式
疫情下,電影院閉關,迪士尼將斥資2億美元打造的影片《花木蘭》,直接在串流平台Disney+上映;華納兄弟更宣布,2021年所有電影將同步登上串流平台HBO Max。未來假如連電影都只上架到OTT,戲院會不會倒?
對於這個疑慮,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理事長蔡嘉駿樂觀看待,「戲院跟教堂一樣,是大家集體朝聖體驗的地方,以後去看電影會變成一件有儀式感的事情。」上戲院不再為了看某部片,更是為了「社交約會」。
此外,韓國天團BTS的巡迴演唱會「LOVE YOURSELF:SPEAK YOURSELF」首爾最終場,選在美國、台灣等5國戲院影廳同步直播,當時華納威秀旗下10個影城也同步售票開演,也是靈活運用戲院資源的做法。
「我喜歡這個點子!未來每個戲院或許都成了子舞台,變成全球協同,在不同地方也可能同步看到相同的東西。」簡立峰說。

06. 5G讓遊戲上雲端,在哪都能暢快玩
2019年起,Google、亞馬遜、微軟等科技巨擘先後宣布進軍雲端遊戲市場,當時就已成為熱門話題。伴隨全球5G陸續開台,遊戲市調公司Newzoo預估,全球雲端遊戲2020年市場規模已從2019年的1.7億美元,攀升至5.84億美元,2023年更將爆發性成長至48億美元。
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也紛紛搶進,分別與法商雲端遊戲平台Gamestream和NVIDIA合作,推出與5G網路綁定的雲端串流平台月租方案。

07. 藝文展演無懼疫情!攜手科技線上大展開
資誠指出,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電影票房、現場實況音樂與貿易商展等營收預估大跌近50%。不過,在極端情境的考驗下,也促使藝文展演活動另闢蹊徑,嘗試線上辦展。
2020年7月,歌手畢書盡舉辦了華語史上第一場5G VR(虛擬實境)付費演唱會;LV等精品品牌,開啟了一場場線上秀;台北時裝周也全面線上策展。
隨著5G開台,經濟部、文化部與國家兩廳院聯手,上演全球首部利用5G專網演出的戲劇《萬花鏡》(如下圖),透過360度拍攝、多視角觀看、VR直播,擦出新火花。


08. 食衣住行線上買單,網購不只沉迷還成癮
調查研究公司Adobe Analytics統計,在2020上半年疫情封城期間,美國有大量零售店面臨倒閉,消費者在電商消費金額高達3,472億美元,與2019年同期相比成長30.1%。
電商平台的「逆勢成長」,成為疫情期間的贏家之一。無論是亞馬遜、沃爾瑪,還是本土的momo、PChome,業績都大幅成長。
不同以往的是,過去消費者網購最愛買「日用品」,疫情後的銷量冠軍,則是各式各樣的「食品」。

09. 家裡成為健身房,不出門就能甩油飆汗
在疫情控制得宜的台灣或許感受不深,但在歐美,社交隔離政策嚴格施行,健身房也有近半數時間禁止營業。想運動卻苦無去處的人,只得在家活動筋骨。
被譽為「健身界Netflix」的Peloton,憑藉居家單車和跑步機「硬體設備」,搭上付費訂閱的「健身內容」,商業模式大成功,訂閱人數已破300萬人,疫情間股價翻了2~3倍。台灣的健身器材業者喬山也瞄準此趨勢,斥資推出以內容為主的新家用產品。

10. 不能面對面,就讓線上分身虛擬社交
雖然網路讓許多人際互動轉往線上,但人們渴望面對面的社交需求從未停止,於是透過虛擬分身交流,成為最佳解法。2020年3月,任天堂Q版社交模擬遊戲《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一推出便造成轟動,平均每2.6位Switch玩家中,有一位就是「島主」,成為任天堂史上第二暢銷的遊戲,甚至造成Switch一機難求。
同年,Facebook正式推出了VR(虛擬實境)社群Horizon;HTC前執行長周永明創辦的新公司XRSPACE,也打造了一個虛擬世界MANOVA。「這些都是在重新塑造『團體體驗』,未來一定會繼續變化更新。」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副理事長詹婷怡表示。

11. 吃得健康比吃飽重要!台灣颳起綠色飲食風潮
隨著生活水平提升,愈來愈多人對於飲食的追求,早已跳脫吃飽喝足的層次,轉而關切如何吃得健康。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統計,「是否添加太多人工調味料」成為近年消費者點餐時,前三大考量點之一。主打低卡路里、少糖少鹽的沙拉店與便當店也開始興起,在Uber Eats 2020年台灣熱門餐點類別中,「健康美食」從第10名攀升至第7名。
「2020年可以說是台灣綠色飲食的『啟蒙年』,雖然思維比歐洲慢了一些,但是綜觀連鎖咖啡廳如星巴克、路易莎,都紛紛開始使用植物奶,就是一大轉變。」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觀察。

12. 人人離不開外送平台,虛擬廚房應運而生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調查,在2020上半年疫情間,有53.3%的人曾使用美食外送服務,首度使用者更占了10.9%。
而當外送平台成為虛擬的美食廣場,不少餐廳乾脆選擇不開實體店面,只在平台上開設虛擬店面,也就是所謂的「虛擬廚房」(ghost kitchen),不但可節省成本,也能維持品牌的能見度。台灣包括瓦城在內的大型連鎖品牌也採用此模式,在平台上推出專為外送設計的餐點。

13. 訂位、點餐自己來,用餐體驗效率大提升
吃飯想訂位,得等到餐廳開門才能打電話;進到餐廳要點餐,苦苦招手,忙碌的店員卻沒看見。換到店家的角度,客人預約了服務卻不來……為了降低這類困擾,「不求人」的自助訂位及點餐方式日漸普及。
The Access Group研究指出,餐廳和酒吧的訂位爽約機率平均達20%,當這些「棄單」全靠App系統自動操作,不僅為餐飲業者節省不少人力,消費者的溝通成本也降低。
而布局自助點餐的典範業者,非2015年起便著手推行點餐機的麥當勞莫屬。他們曾對台灣消費者市調,整體滿意度達90%,普遍認為點餐流程及取餐效率大幅提升。

14. 一人吃飯很常見!單人餐點超熱銷
在年輕人懶得社交、懶得戀愛的日本社會裡,零負擔的「單人用餐」早已成常態,如一蘭拉麵一人一格的單人座設計,就受到日本單身女性歡迎。25~49歲的台灣人中有一半都是單身族,許多餐廳將座位設計得更彈性,或改變餐點份量。都會玩樂即時預定平台FunNow統計,2020下半年台北有近160家餐廳推出單人套餐或單人折抵選項,在第3季占整體餐酒訂單約22%。

15. 「偽在地人」深度旅遊,成為遊客心頭好
疫情導致各國封鎖邊境,讓出國旅遊成為奢望。被悶壞了的人紛紛把旅行的欲望轉往國內。Booking.com在《2021年九大旅遊新趨勢》指出,深度體驗國內景點的「偽在地人」旅遊型態,成為旅客心中首選,全球有47%的人計畫未來7~12個月在國內旅行,這也促使旅遊業者推出更多樣豐富的國內行程。

16. 一邊工作一邊度假,workation概念新詮釋
Workation是「work」和「vacation」的結合,意指一邊工作、一邊度假。這個詞早在20年前便已問世,讓員工在度假時只需抽出一點時間工作;但到了2020年,當WFH(在家工作)成為必然,離開居家空間、找到轉換工作環境的新鮮感成為熱門需求,也讓workation有了新詮釋。
根據Booking.com調查,全球共計有37%的旅客預定飯店是為了轉變遠端工作地點,台灣飯店業者也開始推出此服務。

責任編輯:郭昱彣、林美欣
3 工作不到1年辭職也沒關係?Z世代職場大軍報到……他們在想什麼?


據聯合國預測,2030年工作人口中,Z世代占比約40%。可以想見未來10年間,當這些1997年後出生、由社群媒體與3C產品陪伴成長的「Z世代」,將逐漸成為工作主力,職場上的跨世代溝通,將面臨更大考驗。
多項調查顯示,Z世代是「矛盾的一代」,他們在追逐夢想、渴望自我實現的同時,也不忘追求高薪;他們願意為工作負責任,卻不表示他們欣然接受傳統的管理模式或思維框架。文策院董事長丁曉菁提到,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社群」,這使得互相理解成為很大困境,不容易協同作戰,「所以跨世代溝通相當重要。」
至於與Z世代溝通的特殊之處何在,iCHEF共同創辦人程開佑認為,重點在Z世代與上一代人擁有的「技能組」太過不一樣,不適用過去上對下的階層關係,更注重雙方「交換合作」,「所以Z世代的人不要覺得自己被教訓,應該要學習上一代人的經驗;上一代人也不要想指導Z世代,而是互相學習,雙方共同理解、前進。」

職場微趨勢(17~27):
17. 線上會議變頻繁,跨文化溝通技能更重要
過往商務出差的成本昂貴,僅有少數人能參與,但疫情讓跨國線上會議成為日常,國際交流更輕鬆。
以媒體從業人員為例,過去品牌邀約出差的名額有限,但愈來愈多行程改為線上會議,參與者數量不受限制,增加了許多與外商高層或領導者跨文化溝通的機會。
這使得全球化時期就被高度討論的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不同文化仍可有效互動的能力)重新受到關注。《CQ:文化智商》一書提到,高文化智商除了加深跨文化認知的融合能力,最重要是「試著從不同文化的觀點看事情,藉此了解對方,」才能讓遠距溝通更有效率,不因距離打了折扣。

18. 人機協作時代,AI為各產業賦能
現在已經有許多需要「人機協作」的工作,未來也只會有增無減。
104人力銀行資深副總暨人資長鍾文雄舉例,包括運用AI、聊天機器人的客服;採用MarTech(行銷科技)的數位行銷或電商領域;透過機器學習來推薦有效名單的業務等職務,都必須與AI緊密合作,唯有同步強化專業和科技新知,才能在崗位上站得更穩。他也特別提到,學習程式語言、了解其運作邏輯,不論Python、Java、R語言、JavaScript等,都有助於精進人機與AI協作的能力,適應科技進步帶來的變動性。

19. Z世代大軍進職場,改寫過往規則
截至2020年,Z世代已占世界20%工作人口,他們對於工作態度、自我價值的追求,與千禧世代、嬰兒潮世代有很大不同,面對這群初入職場的生力軍,過往潛規則都須改寫。
人力銀行518熊班在2020年的Z世代求職者調查發現,38%Z世代求職者認為,少於1年的工作資歷不會影響未來求職分數;也有36%Z世代求職者認為,工作不適合就轉職,不會特別在意在職時間長短。至於「請特休要看臉色、同事還沒下班就不敢走、官僚體系等」令許多上班族敢怒不敢言的傳統包袱,Z世代也比較無法接受。
518熊班行銷企劃副理游家盈就說,「公歸公、私歸私是Z世代的特性,企業管理應避免無限上綱的責任制。」KKday行銷長黃昭瑛也觀察,「高薪但是爆肝、隨傳隨到的概念,對於Z世代毫無吸引力。」

20. 付出多少賺多少,零工經濟的美麗與哀愁
隨著Uber等各式外送平台興起,時間彈性、付出多少賺多少的零工經濟(gig economy),近年來引起全球廣泛討論。雖然以零工為志業尚未成為主流,但受薪階級對於兼職的接受度已經漸漸提升。
打工平台小雞上工產品經理曾蓉慧指出,自2020年5月開始,小雞上工推出個人接案功能,吸引許多擁有正職的使用者賺外快,「未來求職者身兼多職的情況可能會愈來愈普遍。」
不過,零工經濟也不全然都是好事,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教授蔡明芳就提醒,「零工經濟本來是鼓勵大家多元發展,但勞資雙方的關係還在磨合,法律也在灰色地帶,很多情況下零工經濟都變形成『剝削經濟』。」

21. 斜槓人生,職涯無邊界
「斜槓」指的是不受限於職業與身分的束縛,發揮自己想做、且能做好的專業和才藝,讓工作者從單一雇主或職涯中解放。進一步分析斜槓的背後機制,主要與數位科技進步有關,其一是社群媒體、YouTube等平台,讓更多專業、多工人才被市場看見;其二是媒合平台的出現,大力推動了斜槓的可行性。據服務媒合平台Toby「台灣斜槓族」數據顯示,私人健身教練、居家清潔、鋼琴課程、寵物訓練、到府烹飪是目前平台上最熱門的5大服務需求。

22. 認同感至上,企業徵才新關鍵
美國矽谷的新創公司,之所以能吸引到全球最頂尖的人才,除了蘊含著一夕致富的可能性之外,還有更多人渴望獲得的是「改變世界」的影響力,而後者也日漸成為企業招募員工的重要誘因。
因此,能否認同公司理念,並找到工作意義、發揮自身影響力,將成為求職時,與薪資同等重要的指標之一。
KKday行銷長黃昭瑛提到,本土新創在薪資上無法與外商相比,但是仍有同事願意放棄外商職位加入KKday,就是出於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感,希望透過工作,讓全世界更認識台灣。

23. 想完美達成目標?你該具備橫向領導力
傳統的「領導力」是立基於由上而下的組織架構。不過當代企業中,更多是平行架構、跨部門的溝通聯繫,所有人都須具備「橫向領導力」。 《橫向領導》一書曾言,任何職位都該把自己想成潛在領導者,並具備3個基礎:培養和鍛煉個人能力、理解戰略目標與合作關係、學習參與式的領導方法。
24. 高齡工作者2類型
電影《高年級實習生》裡,儘管已從職場退休的長者確實展現出老練經驗與旺盛活力,但從螢幕跨到現實,「高齡仍在工作者」卻未必是自願、愉快的選擇。
「許多企業因為找不到人,請較高齡的職員留任。也有很多該退休的人,因為經濟考量不敢退休,這在日本、韓國特別明顯。」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劉鏡清說。

104人力銀行高年級資深協理李明倫也提到,企業選用高齡工作者有兩極化的現象,一是專業且可以管理或指導年輕員工的職位,例如顧問、專業資深人員等;另外則是需要大量人力且上手門檻較低的類別,如餐飲服務生、警衛等。

25. 遠距工作挑戰:你該如何保持高效率?
推動遠距工作概念逾20年的接案平台UpWork,曾預測在2022年以前,約有4成工作者會開始遠距工作。在疫情衝擊下,這個趨勢無疑加速實現中,更可能在疫情後普及,成為大眾日常。
然而,遠距模式即使是時勢所趨,也未必適用所有企業。早在1980年代就推行遠距上班的IBM,考量工作效率與回覆客戶的即時性等,在2017年取消部分遠距上班的制度。
如何遠距工作並保持高效,將是未來所有工作者都必須了解的議題。

26. 不怕失敗的「亞馬遜式」公司
從一家沒人看好的線上書店,擴張為全球最大電商,進而化身雲端服務巨頭,亞馬遜(Amazon)的成功故事背後,存在與失敗共生的精神。一路走來,亞馬遜推出許多產品或服務,如拍賣服務zShop、智慧手機Fire等都以失敗收場,但日後卻都成為亞馬遜壯大的養分。「如果你的失敗紀錄沒有隨著企業成長,那你投資的規模根本無法改變任何現狀。」貝佐斯在2018年寫給投資人的信中寫道。

27. 返鄉青年催生勞動美學新經濟
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趨勢,也影響到未來工作的價值。《職人新經濟》一書提到,愈來愈多文化底蘊豐厚的年輕一代,將傳統上較低階的手工勞動,轉變「品味創造」行業,如男性修容師和精品肉舖等。
「勞動美學有非常強烈的在地性,是懂得創造經濟價值的經營模式。」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解釋,「再加上返鄉青年對於做出來的產品長什麼樣子,有一種美學的主張與堅持,不只是設計、風格層面,更要與土地有緊密的關聯,如手釀啤酒、創意料理等。」


責任編輯:郭昱彣、林美欣
- 未來3年 ,哪些產業將大轉型?下一波商機在哪?
- 亞馬遜及時挽救的神秘無人車新創!Zoox首度公開「無方向盤」自駕計程車
- 7成鐵粉是Z世代!華碩電競品牌ROG讓電音、嘻哈入魂,靠這三招收服年輕玩家
- 食物外送員3天2死,勞資問題浮檯面!各平台保險權益一次看
4 未來教育大變革?線上教學席捲全球,大學校時代來了!


相對於娛樂、零售業的快速變動,被賦予百年大計使命的教育,改變腳步始終顯得審慎且緩慢。然而疫情的衝擊,讓它不得不加速腳步!
首先,是學習地點的鬆綁,引爆了線上課程的數量。 疫情爆發,學校關閉,學生轉為在家遠距上課,根據全球線上課程搜尋網站Class Central統計,將數位課程開放於網路,便於大量使用者學習的「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MOOCs),2020年使用者突破1.8億人,全球共950所大學推出16.3萬堂MOOCs,也較2019年成長20.7%。
其次,老師講授的方式,從單一的傳授知識,轉變成多元的顧問角色。 線上課程平台Hahow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江前緯解釋,教育科技的發展,能做到50個孩子有50種不同教法,老師可透過線上教學後台,即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數據分析,提供不同教學方向。
不過,線上教育仍有需要克服的難題。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2019年調查,有23.2%的民眾認為師生在網路上無法雙向溝通,可能造成學習阻礙,其次還要留意不同使用年齡、區域的數位學習落差情況。
與此同時,隨著人口高齡化趨勢,高齡教育者的學習需求也必須加以重視。根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9年調查,台灣65歲以上高齡者,網路近用僅43.5%,多數高齡者缺乏數位科技使用經驗。
最後,線上學習的區域落差也是一大課題,台灣各縣市網路族近一年線上學習新技能的情況,新竹縣、新北市比例最高,連江縣則最低,教育資源如何均惠是有待克服的挑戰。

教育微趨勢(28~38):
28. OMO教學模式, 打破場地與學習框架
COVID-19促成了一場全球性的遠距教學實驗,進一步加速了Coursera、edX、Udacity等大型開放式線上課程的成長。即使疫情過後、校園重啟,未來的教學仍將是結合線上線下的OMO(Online-Merge-Offline)的模式。
總部設於美國舊金山、號稱「沒有實體校園」的密涅瓦大學(Minerva Schools)就採取OMO學習模式,學生會在4年內走訪全球7個城市,上課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採高知識密度的線上課程,另一部分則透過實地參訪,體驗不同文化,打破場地與傳統教學的框架,提升學習自由度。

29. 個人化學習, 課程進度、內容都能調整
有別於傳統的老師授課、學生聽講的一對多教學模式,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呂冠緯認為,未來的教育將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人化學習。
而且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AI)等數位科技的輔助下,學生不但能依照自己的程度、步調、興趣,擬定學習內容與進度,教學系統也可依據學生偏好,推送學生有興趣的學習主題,提高學習動機或降低輟學的可能性。老師更可參照學生的學習進度,針對不同個體給予適合的教學。「學習的專注力是要透過客製化學習,和過往老師只靠同一種速度授課是完全不同的。」呂冠緯說。


30. 混齡教學,高低年級一起上課
台灣受到少子化衝擊,全校不到50人的國小校數逐年增加,許多偏鄉小校甚至僅有1名新生報到。 根據教育部統計,108學年度全校學生50人以下的國小共有489校,較10年前增加了1.7倍。
當各年級的學生數銳減,為了讓學童依然有機會適應群體生活,未來勢必有更多學校採取混齡教學,將各年齡的學生編排在同一間教室內,彼此互動與學習。老師也必須調整教材與教學方式,設計出不同年級學生的共學需求。

31. 教材IP化,迪士尼公主變成學習好朋友!
為跨足國際英語市場,印度數位教育獨角獸Byju's與迪士尼合作,推出適合6~8歲的早期學習應用程式,融入迪士尼公主、《玩具總動員》等故事主角。台灣也有出版社找上知名動畫團隊「臺灣吧」、「LIS情境科學教材」合作,把教科書知識包裝成故事情境,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別於傳統嚴肅化、紙本化的教學素材,未來的教材將結合各式IP(智慧財產權)內容,延伸更多的可能性。

32. 開放式環型大學,打破4年體制框架
根據美國史丹佛大學勾勒的2025年願景,大學將打破4年制的學習體制,成為開放的學習中心,只要學習者有需求,就能返校充電,學生可以不斷學習、體驗、修正,再學習。
因此,未來大學將成為一個高彈性的終身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因應職涯所需,隨時重回校園,學習的開始或結束都不受限,就像一個開放式的環狀旅途。
Hahow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江前緯認為,因應科技的快速發展,每個人都需要再學習,學校不再是限制18歲SAT(學術能力測試)考高分的人進來,而是綜合型學習資源管道,傳統大學的價值正在解構。

33. 素養教育為主軸,學生面對未知更強大
台灣的填鴨式教學歷來飽受詬病,也成為多年來教育制度改革的焦點。在2019年正式上路的108課綱,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主軸,強調書本知識可能會過時,但「素養教育」能培養孩子面對未知的能力。
素養的定義,是一種知識、態度、技能加總的新能力,強調學習與生活的結合,將知識應用於解決生活中的難題,跳脫單純的知識背誦,老師必須設計教學情境或活動,有助於啟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培養建立觀點、獨立思考的能力。

34. 微型證書,有望取代學歷
Google與線上學習平台Coursera合作,在2020年推出IT證書計畫,共有5門課程,學員可在3~6個月內念完取得證書,且被Google視為等同大學文憑。過去,企業通常以傳統學歷作為選才指標之一,未來對於能力的認證,標準可望更為多元。
隨著企業擁抱數位轉型,對於員工技能提升的需求日益迫切,線上學習平台透過與企業合作認證課程,除了可以讓員工在職進修、擴展新技能,更重要的是翻轉教育不平等的現況。

35. 線上教學平台輔助,老師顧問化
過去老師在課堂上以傳授知識為主,台下的學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跟上講課的速度,未來透過線上教育平台輔助教學後,當學生聽不懂時可重複播放或暫停,老師也能透過後台數據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未來老師將成為「指導教授」等級,著重在幫學生解惑,達到因材施教的目標。
老師在善用不同的數位工具或內容平台輔助授課後,也減輕了重複講授相同知識的負擔,將有更充足的時間做研究,提升教學品質與創新。

36. 提升心理健康意識,解開學子的憂鬱結
「未來5年值得認真思考心理的課題。」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認為,過去教學生don't worry be happy(不要憂鬱,要快樂),卻忽略了教他們怎麼創造人生的意義,校園輕生事件頻傳,心理輔導資源卻難以滿足實際需求。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在疫情期間調查顯示,美國18~24歲青年有74.9%飽受心理問題所困,其中25.5%的青年曾在30日內考慮過自殺。自殺更是台灣18~24歲青年主要死因的第2名,僅次事故傷害。
憂鬱、飲食失調、焦慮、成癮及自殺,已成為當今大學生無法忽視的心理健康問題,迫使校方必須思考創新的方法以及透過線上資源,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共同創辦人蔡玉玲觀察,這是全球性的問題,年輕人不快樂的背後,反映網路社群媒體的興起,造成年輕人在虛實領域迷失。這不能只仰賴既有的醫療機構,她引用澳洲心理健康急救組織提出的「心理健康急救」課程,提醒未來應該教育大眾如何識別輕生傾向的徵兆,並做出適當的應對措施,才有機會阻止憾事的發生。


37. 無法出國念書,國際學生掀斷代潮
疫情造成全球學生流動停擺,當國際學生無法到學校上課,連帶影響學校的財政收入。澳洲大學預測,因國際生銳減,預計到2023年將損失160億澳元(3,360億元新台幣);台灣教育部估算,約有3,000名境外生因疫情無法來台,損失學費收入約2.25億元。若疫情後,國際學生仍選擇放棄來台,大學不但將面臨招生困境,台灣外籍生也可能會出現「斷代」問題,降低學生體驗多元文化機會。

38. 爺奶級老師帶Z世代,跨世代教學衝突浮現
受到2018年推行的公教年金改革影響,許多公務員不敢輕言退休,2017~2019年申請退休的教育人員數連3年下滑,連帶限縮新進、年輕教師的員額。
未來,台灣中小學「跨世代學習」的現象,亦即「爺奶級老師」帶「青少年學生」上課的問題將日漸浮現。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呂冠緯分析,40~50歲族群是登山思維的人生觀,追求專心做好一件事,但是在數位時代下成長的孩子,習慣了遊戲化的人生觀,世代價值觀的衝突將非常明顯。

責任編輯:郭昱彣、林美欣
- 疫情催出數位化轉捩點!亞馬遜技術長預測:明年會看見這8大改變
- 有聲書元年來了!Readmoo閱讀報告:有聲書銷售成長8倍、品項增量近5倍
- MarTech最新趨勢解密:極致個人化、對話式商務、科技體驗將大行其道!
5 未來社會雙主角:銀青世代!不婚不生的人變多了,傳統家庭觀念還適用嗎?


你能想像2025年的台灣嗎?或許,街頭還看不見自動駕駛車普及、新聞裡也沒有人類移民火星消息,但在這塊島嶼上的人口組成,已走向難以逆轉的樣貌。
2025年,台灣每5個人裡,就有1人超過65歲,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老人數量將是小孩的兩倍。甚至2070年,更有4成以上人口為「銀髮族」。未來,不只掌握在年輕人手裡,這群經過歲月考驗的熟齡人士,如何消費、生活、投資,都將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同時間,Z世代年輕人正逐步離開校園,邁向工作新篇章。這群約1997年後陸續出生的新勢力,在社群媒體陪伴下成長、茁壯,他們的思考邏輯、購物習慣、人際相處模式,正一步步改變社會。
更有趣的恐怕是家庭組成了。當老人家變多,秉持不婚、不生的年輕人增加,傳統家庭概念還適用嗎?
選擇只與寵物生活,或寧願找虛擬伴侶共度一生,或將重新定義家庭的本質。

家庭微趨勢(39~51)
39. 勞動力扛不住的超高齡社會
台灣在2018年成為高齡社會後,2020年人口首次負成長,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6%,預計2025年將躋身「超高齡」社會。
「台灣中高年就業議題值得重視!」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劉鏡清認為,台灣人口紅利消失,加上東南亞國家崛起、外籍勞工數量減少,許多企業面臨缺工情況,這股現象在韓國、日本已經先出現。
據立法院法制局研究,人口老化對社會有兩大衝擊:一是醫療與長照需求快速增加,社會福利負擔沉重;二是影響內需消費、勞動供給,使經濟發展停滯。

40. 各種商機瞄準銀髮族
銀髮族消費力有多驚人?工研院估計,台灣中老齡人口2025年將產生約3.6兆元經濟規模。
布局較早的雄獅集團,2018年便推出「大人囝仔聚樂部」,鎖定55歲以上旅客,主打平日旅遊,以實惠價格入住五星級飯店。一年累積6萬名使用者,年成長高達390%。
此外,奧沃市場趨勢顧問創辦人林宛瑩觀察到,健身熱潮逐漸擴展到熟齡族群,「下一個銀髮經濟話題很有可能是:蛋白質商機。」

41. 陪伴長者換低廉租金,青銀共居模式擴及全台
已在荷蘭、美國實踐的「青銀共居」模式,有望在減少高齡獨居者的同時,提供經濟弱勢族群居住選擇。台灣最早由新北市政府於2017年在三峽北大特區試驗,由年輕住戶協助長者做家事及每周固定陪伴,換取低廉租金入住。
2018年,台北市政府採相似模式,招募文化大學學生入住陽明老人公寓,同樣獲得社會好評。目前包括新北市土城區、台東縣政府都已表態,將在2021年繼續推動青銀共居。

42. 追求自我、更重視生活……Z世代的N個特質
據市調機構尼爾森調查,台灣Z世代族群有以下特質:聽音樂是最大休閒娛樂、吸收新聞靠搜尋引擎和社群媒體、不願意在一間公司終老一生,且比起重視金錢、工作,他們更重視「呈現自我」——無論社群媒體,或是在現實生活。
康泰納仕集團曾以「風格消費」形容Z世代購物行為,為擺脫平庸,他們將吃喝玩樂、打理外表等消費當成彰顯自我的方式,不過,這不代表Z世代盲目追求流行,他們只是喜歡與眾不同,「是一群追求自我價值、不斷進化的物種。」

43. 不需要擁有物品,租借、共享就夠了
「Z世代要的不是某樣東西,而是體驗。」《購物革命》作者卡恩(Barbara Kahn)認為,Z世代成長於經濟富足的年代,對價格敏感度低,也較重視永續議題,從而更有意願「租借、共享」產品,不需要「擁有」。
就連旅遊模式,都追求能更像是在地人。Airbnb近年曾發表統計,Z世代是亞太地區的達人體驗(Airbnb Experience)預訂成長最大族群,年增逾3倍。

44. 同溫層演算法,假共識讓你「關了眼界」
打開臉書或Instagram時,讓你停下來細看或按讚分享的內容,多半與你的觀點相似或相異?
社群媒體讓人們能分享生活或想法,Hahow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江前緯指出,另一層意義是提供議題不同切角、不同價值,當衝突出現時,人們才能誠實理性地溝通,「但現在社群網路都在強化單一價值、建立同溫層,而非看見牆後不同族群的生活想像,是值得擔憂的。」

45. 傳統偶像淡出,意見領袖加速洗牌
「Z世代沒有偶像。」iCHEF共同創辦人程開佑觀察,過往以資歷、聲望或專業為主的各領域意見領袖(KOL),不見得能夠持續受年輕族群青睞,轉而催生新世代意見領袖,更迭速度也比想像中更快。
令人玩味的是,市調機構Cassandra一項調查顯示,當Z世代決定追隨一個有影響力的人時,高達89%年輕消費者認為,「這個有影響力的人看起來『像個好人』很重要。」

46. 你的喜怒哀樂,都建立在「讚」數上嗎?
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認為,社群的本意是促進人際互動,但社群媒體指標化個人行為,鼓勵用戶得到大量讚與分享,對社會不見得有正面影響。
舉例來說,曾有69萬粉絲的澳洲名模歐妮爾(Essena O'Neill),2015年決定刪除大量照片,她坦言:「沒有它,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人們應思考,社群媒體是使分享更容易?還是陷入演算法帶來的假互動?

47. 怕跟不上社群話題? 你恐怕得了錯失恐懼症
「這是一場影響10億人的焦慮陷阱!」2020年出版的《錯失恐懼》作者麥金尼斯(Patrick J. McGinnis)表示,擔心沒有參與到社群討論的錯失恐懼症FOMO(Fear of Missing Out),基本上是受科技驅使,若沒有網路、智慧手機,情況會大有不同。再者,當這些情緒從焦慮轉向妒忌,演變成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人們生活將更不健康。
48. 多元家庭,迎接各種幸福可能
2019年5月,台灣通過同性婚姻專法,成為全球第27個承認、亞洲首個實施婚姻平權的國家。內政部統計,專法上路一年內,總計4,021對同性伴侶登記結婚——女性2,773對(69%)、男性1,248對(31%),其中包括異國婚姻189對。
進一步分析數字,跨國籍同婚以男性居多,占整體83%,但若是同婚雙方均為國人,則以女性72%為多數。對於女多於男的現象,是否與台灣社會對男性同婚的傳統觀念束縛有關?內政部表示有待進一步觀察與研究。

49. 虛擬伴侶終結寂寞,熱潮吹進西方
真實生活裡找不到知音,或許在虛擬世界能過得更好。2017年,日本新創公司Gatebox推出一款同名全息投影機器人,以主打可愛形象的「逢妻光」(Azuma Hikari)角色投入寂寞商機,除了互動聊天,還內建「慶祝紀念日」的陪伴功能。
這股風潮從日本興起後,2020年起開始吹向西方國家,甚至有科技公司思考能否提供「虛實整合」的性愛體驗。

50. 夫妻追求類單身,結婚不再像墳墓
「類單身」原指婚姻、伴侶關係的其中一方,自認為彷彿處於單身的狀態。過去,這種現象較常見於遠距、異國戀,然而現在卻有不同詮釋。
東方線上副總監楊少夫觀察,在日本、美國有愈來愈多人婚後仍追求獨立、拓展人生,如50歲以上女性更樂於與姊妹淘出門,男性則須增進生活自理技能;同時帶來特別的商機,像夫妻同睡一張軟、硬各半的床墊,避免影響彼此睡眠。

51. 養寵物勝過生小孩? 毛小孩商機爆發
隨傳統家庭概念淡化,堅守非婚不可、非生不行的伴侶變少,有人更願意與毛小孩共度餘生。農委會統計,2017年底,台灣家犬飼養數量達178萬隻,家貓為73萬隻,「狗派」比起4年前多了2%,「貓派」則大幅成長27%。
寵物商機隨之興起,連原先賣燒肉給人吃的乾杯集團,也推出「乾杯汪汪」品牌搶市場。未來社會是否有更多人只想要毛小孩,未必想要真小孩;或對於毛小孩的寵愛一點不遜於真小孩,頗值得關注。

責任編輯:郭昱彣、林美欣
- 狗狗也能泡溫泉!礁溪寒沐酒店推寵物專屬旅館,毛小孩有哪些五星級享受?
- 君品Collection推線上婚禮平台,搶婚宴電商化商機!如何讓新人「一鍵結婚」?
- 「單身公害」靠AI來解!日本縣政府引進配對系統,真的花5千元就能找到好歸宿?
- 杜絕惡房東、製造業紓困及時雨、封殺中國OTT⋯⋯9月十大民生新制上路!
6 2023年Level 2自駕車為大宗!全球貨運缺工,「無人卡車」將更快實現?


科技的發展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的改變無疑也驅動了關鍵技術的演進。像是5G在各國陸續開台,以及AI(人工智慧)科技近年的突破性進展,都可望在3年內陸續看到各種應用落地。
將5G與AI妥善整合,是讓自駕車應用落地的關鍵。儘管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到Level 5全自駕車實現,但各種自動駕駛技術,將在未來3年陸續導入到商用車之中。研究單位Yano Research預估,未來導入自動駕駛系統的汽車數量將逐年增加,到了2023年預估達5,600萬輛以上,並且將以Level 2(主要由駕駛者控制車輛,但車輛上的輔助系統能明顯減輕操作負擔)為大宗。
同時,疫情也進一步加速了「零接觸」的各種嘗試,為了降低親赴醫院的感染風險,遠距醫療的迫切性更勝以往。同時,隨著遠距溝通頻繁,也促使XR(Extended Reality,延展實境)的設備發展更快速。
不過,科技的進展也帶來許多副作用。像是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問世以來,衍生許多研究倫理問題。AI、物聯網(IoT)技術,雖然可用於優化電網、研發新藥,卻也使得詐騙變得更簡單。

科技微趨勢(52~63)
52. 自駕科技踩油門,加速無人卡車問世
雖然不少人對於全自動化的自駕車充滿想像與期待,但是由於「真自動駕駛」還牽涉到地圖資訊、交通號誌等基礎設施的連線,至少還需要15年以上才能實現。
在此之前,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現任Appier獨立董事與iKala董事簡立峰認為,在全球貨運缺工問題下,「無人卡車」將更快實現,「3年內一定會發生。」第一階段或將以「混合式模式」率先上路,亦即在高速公路上開闢一條無人卡車行駛的專用道,待卡車下交流道後,再由真人接手。
另一方面,各大車廠也如火如荼發展各類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ADAS)、駕駛人監測系統(Driver Monitoring Systems, DMS)應用,市場上也已經可以看見終端產品。研究單位集邦科技(TrendForce)指出,DMS技術與功能將快速出現於量產車上,在法規和需求的推升下,預計2020~2025年搭載量的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為92%。

53. 商用機器人再增火力
機器人的身影日漸普及,除了用於客服領域之外,像是自動倉儲(AS/RS)或無人搬運車(AGV),也都已經是智慧倉儲中的標準配備。
日本市調機構富士經濟預估,到了2025年時,製造業用機器人市場規模,可望比2020年成長2.2倍。

54. 基因編輯技術,也能檢測病毒
自基因編輯技術CRISPR於2012年問世後,近年來相關專利數不斷增加。目前基因編輯技術主要運用於疾病治療上,也被用來提高農作物、經濟作物的生產量。CRISPR技術的另一個應用,是可以作為各種病毒的檢測工具。
不過,基因編輯也引發了倫理爭議。2018年,中國生物學家賀建奎宣布為2名嬰兒改造基因,試圖讓他們天生對愛滋病毒免疫,引發軒然大波。

55. AI技術,應用於COVID-19疫苗
將AI技術應用於新藥開發,是重要的技術發展方向,可縮短臨床試驗的周期,降低開發成本。澳洲福林德斯大學的研究團隊,在2019年時就曾利用AI開發出流感疫苗,在最新的COVID-19疫苗開發工作中,也使用了AI與雲端運算技術,加速與疫情競賽。
勤業眾信預測,2018~2025年間,AI應用在生命科技產業的市場,將從1.9億美元成長至38.8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達到52.9%。

56. 遠距醫療加速,醫護、城鄉都受惠
一場疫情,加速了遠距醫療的發展。隨著未見止息的病毒蔓延,美國政府推出更多政策來鼓勵遠距醫療相關產業發展。
像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就放寬了醫療用途的醫材的使用規定,讓血氧濃度計、呼吸監測儀、心電圖儀等都可居家使用。病患量測的數據可自動回傳至醫療機構判讀,大大降低醫護人員的照顧負擔,與民眾至醫院就診的不便性。

57. 多元數據助醫師判讀,實現精準大健康
精準醫療指針對病人體質、疾病的差異,訂出不同治療策略。由於穿戴裝置、AI和5G的發展,能掌握的個人生理數據愈來愈多,讓目標族群由罹病擴大到患病前的亞健康及健康族群。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副理事長詹婷怡強調,精準大健康可整合不同服務內容,如商業保險給付單位等,都是生態系一環。
58. 智慧電網追蹤用電量,幫助節約能源
智慧電網(Smart Grid)可透過感應、探測等技術,即時追蹤用電需求,進而節約能源,在再生能源需求大增的現今,受到關注。台灣預期2025年將再生能源的比率由2019年的5.6%提升至20%,這也將為電網管理帶來挑戰。為此,經濟部能源局更宣示,要應用AI、大數據及各種資通訊技術,落實能源轉型與再生能源發展的目標。

59. 數位分身模型,解決現實難題
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是指透過搜集歷史資料及即時數據資訊,針對實體物件、裝置或系統建立虛擬模型,用以模擬現實情況。美國聖地牙哥市府就利用數位分身,來解決各種交通阻塞問題,像是道路拓寬、輕軌系統或快速鐵路規畫等。
市調機構MarketsandMarkets預估,數位分身的市場規模會從2019年38億美元,成長到2025年的358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到45.4%。

60. 區塊鏈應用,走進量販
區塊鏈(Blockchain)概念主要是從比特幣出現後,開始廣為人知,隨著相關技術發展逐漸成熟,區塊鏈的應用範圍逐漸走出密碼貨幣(Cryptocurrency),成為遍及科技、電信、金融等多元領域的基礎建設。2020年,台灣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豬肉進口,量販業者家樂福便在自有品牌的嚴選豬肉上,導入區塊鏈技術,為消費者權益把關。
61. 物聯網普及,衍生資安標準新需求
物聯網設備日益普及,也為資安帶來不同於以往的挑戰。以辦公環境而言,常見的無線路由器、門禁系統,都可能成為駭客攻擊目標,這也衍生出新的資安標準需求。
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共同創辦人蔡玉玲認為,在資安領域裡,台灣應盡量延續國際上已有的標準,無需發展在地的準則,在與國際接軌時會更為順暢。

62. 偷你的臉做壞事!AI詐騙技術升級
根據雲端資安廠商趨勢科技的觀察,網路犯罪集團一直都是最新技術的率先採用者,AI技術也不例外,它已被用來協助不肖人士篩選詐騙目標,並躲避影像辨識與語音生物辨識技術的偵測。
運用AI行騙,最廣為人知的就是Deepfake技術,也就是透過AI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只要仿造目標對象的影音素材,就可以製造出唯妙唯肖的假影片。過去幾年在網路上,已出現各種未經當事人許可的合成色情影片,甚至還有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臉書創辦人祖克柏等的Deepfake影片。

63. XR時代將來臨
在疫情帶動的「零接觸」趨勢下,遠端溝通需求大增,XR(延展實境,AR/VR/MR 等技術統稱)的時代即將來臨。TrendForce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預估,到了2025年,AR、VR相關裝置的出貨量將成長到4,320萬台。
iCHEF創辦人程開佑認為,在XR領域目前還缺乏一些關鍵硬體規格的推動(如VR頭盔、AR眼鏡等),但近年已累積許多技術能量,有望未來2~3年找到突破點。

責任編輯:郭昱彣、林美欣
- AI生成超逼真模特兒,95% 的人都無法分辨!從試穿衣服到棚拍都沒問題
- 從AI到量子運算!10大最具潛力的顛覆性技術,哪項「錢景」最好?
- Google的壟斷力量!從網路到家中,該如何逃離科技巨頭的控制網?
- 車燈大廠帝寶加入鴻海MIH聯盟!攜手開發電動車智能車燈
7 數位貨幣大浪潮、理財機器人全面啟動…13個微趨勢揭金融未來樣貌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大數據、敏捷開發……這些科技業者的慣用詞彙,日漸出現在金融業者的應用日常。
金融業是特許行業,長年來受到監管與保護。然而,隨著金融科技(FinTech)的發展,業者紛紛以「領有金融牌照的科技業者」自居,過往保守、封閉的形象和作風,從內到外都漸漸鬆綁。
根據金管會統計,2019年國內金融業者投入金融科技發展總金額為165.2億元,較2018年成長40.8%,預估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投入金額仍有188.8億元,年增率可望達到14.3%。
展望2021年,3家純網銀將陸續開業,用生態圈打團體戰的經營模式,或將為台灣金融業帶來新氣象;開放銀行也將邁入第二階段,資料可在客戶同意下開放使用,做到服務整合;國發會推出的「MyData數位服務個人化平台」則將共享跨部會的政府資料,進一步深化開放數據。
金融業者單兵作戰的時代已成為過去,產業與金融的界線將益加模糊。

金融微趨勢(64~76)
64. 純網銀開張,刺激傳統銀行轉型
純網銀,是金融領域的大趨勢之一。與一般銀行相比,純網銀能做的業務範圍相同,唯一的差異在於不得設置實體分行。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教授蔡明芳觀察,接下來傳統銀行、純網銀,彼此將成互補關係。純網銀因為所有服務都在線上進行,搭配科技的應用,除了可以有效降低營運成本,服務過去被排除在傳統金融體系外的族群,像是學生、低資產族群、外移移工等,也能夠因此開發出更多創新的產品以及商業模式,刺激整體金融產業的轉型。
然而,純網銀具體能提出那些創新的做法?將是2021年觀察重點。

65. 開放數據,提升金融服務申辦效率
過去民眾申辦貸款、信用卡,光是準備財力證明、勞保投保等資料,就要耗費不少時間。往後,這樣的情況將有所改變。萬事達卡台灣區總經理陳懿文觀察,2021將是開放數據的關鍵年,這點能從政策上得到印證。
如金管會與國發會推動的MyData(數位服務個人化平台)合作,只要取得民眾的同意,個資就可以跨機關串聯共享,提升金融服務申辦效率。
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共同創辦人蔡玉玲指出,太多產業的發展和創新,都跟數據有關,政府在下個階段還必須訂出跨國資料傳輸規範,才能夠更充分發揮開放資料的價值。

66. 數位貨幣浪潮,取代紙鈔
2020年5月,中國政府宣布發行全球首款中央銀行數位貨幣「數位人民幣」,引發全球高度關注。基本上,數位貨幣(CBDC)與一般紙鈔(法幣)相同,只差在前者以數位虛擬的存在方式,兩者都受到相同的反洗錢、反恐融資等規範。
截至目前,全球約80%央行都已投入研究,台灣央行也已完成「批發型CBDC可行性技術研究」。「這個趨勢擋不住。」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共同創辦人蔡玉玲建議,紙幣有一天恐怕會不見,台灣應該盡快引進國際標準來因應。

67. 去中心化金融,發揮區塊鏈優勢
現行金融體系是一個中心化系統,雖然已經很方便,卻無法平等服務每一個人。「去中心化金融」(簡稱Defi)概念的出現,可望打破這樣的情況。如美國印鑑銀行(Signature Bank)開發一個以區塊鏈為架構的支付平台Signet,顧客可將美元轉給合作的帳戶,無需負擔任何手續費。
儘管DeFi有機會解決現行金融體制問題,也提供更多金融創新機會,但目前法律規範和基礎建設都尚未成熟,要普及恐怕還需要一些時間。

68. AI機器人,幫你理財
過去談到投資理財,總讓小資族卻步,擔心需要大筆資金,還要花時間研究,不知從何下手。因應此需求,「AI機器人理財」順勢而起。
把錢交給機器人打理,意思就是盡可能降低人為參與、干預,由人工智慧(AI)演算法提供投資人理財建議。AI理財的目標是實現普惠金融,讓人人都能輕鬆省力投資理財,國內大多鎖定年輕人、小資族,金管會也已將AI理財,視為未來3年政策發展重點項目。

69. 開放銀行,讓金融服務無所不在
金融服務將不再受限於銀行,且會變得無所不在,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正扮演關鍵角色。
開放銀行的概念,是在消費者的同意下,將金融資料開放,透過Open API(開放應用程式介面)與TSP(第三方業者)交換數據,讓金融服務不限於在銀行通路取得。台灣分成「公開商品資訊」、「客戶資料」、「交易資料」三大階段推動,目前金管會已經核准開放第二階段業務。

70. 支付生態圈成形,提高無現金支付比例
電子支付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除了市面上幾大支付品牌之外,全聯、蝦皮也都申請執照。新法上路後,無論是支付品牌或零售業者的自有支付工具,金流、點數都有機會通用。
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認為,整合破碎化的點數會是2021年的重要趨勢,而隨著支付生態圈的成型,有助於進一步推動台灣無現金支付的使用比率。
萬事達卡台灣區總經理陳懿文也表示,讓不同電子錢包中的點數彼此整合轉換,打造點數與支付生態圈,將有助於增添消費者便利性與忠誠度。

71. 保險科技,加速申辦、理賠程序
保險向來是與「人」高度相關的行業,從申辦到理賠都很仰賴保險專員的協助,更別說要一般人搞懂艱澀的保險條款。不過,科技將改善這個痛點。
國泰產險和中保科技合作,結合物聯網設備和保險服務透過API(應用程式介面)串接,將火災狀況同步通報國泰產險,加速理賠程序。此外,市場上也相繼出現新型態保險產品,像2018年台灣首次開賣手機保單。香港保監局更核發了「虛擬保險牌照」,首家取得牌照的新創OneDegree,推出寵物保險「毛價保」,飼主可線上完成投保 ,買保險如同網購一樣方便。

72. 非典型信用數據,讓銀行放心借錢給信用小白
憑藉薪資往來紀錄,做為還款信用依據的時代已經過去。如今,利用「非典型信用數據」(ACD)分析用戶信用程度,業者不但可以更清楚判斷客戶風險,也能夠精確掌握消費者行為,提供令人滿意的服務,甚至將「信用小白」納入服務範圍。
舉例來說,LINE在日本推出AI驅動的服務LINE Score,以用戶使用行為作分數計算依據,用戶若申辦小額借貸服務 LINE Pocket Money,就能透過LINE Score積分,決定年利率與可借貸金額。

73. 無卡分期,瞄準小資族商機
近年興起的「無卡分期」,無須儲值、綁定銀行帳戶、繳交年費,甚至不用信用卡、交利息,就能使用分期付款。
業者透過一套信用評分系統,評估該名用戶的還款誠意和能力,而且不會與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的資料連動。這項服務瞄準無法提出薪資證明的人,如家庭主婦、外送員、網拍業者等;另一群人則是低卡片額度者,如大學生、社會新鮮人等。
無卡分期業者的商業模式,是向合作商家收取手續費獲利。目前已吸引許多電商合作,希望降低下單門檻,吸引更多潛在客群。
74. 數位金融成為日常
台灣擁有高密度的ATM與實體分行,但隨著數位金融服務普及,加上2020年新冠疫情的催化,透過線上通路辦理金融服務的人數明顯增多,電子支付的用戶也在2020年8月首度破千萬人次。
因此,主打線上開戶、無存摺、App操作的「數位帳戶」成為重要戰場。金管會統計,目前國內數位帳戶總開戶數逼近600萬大關,多數業者也會一併整合投資、貸款等服務。實體分行的下一步,必須思考如何轉型,才能在數位金融遍地開花的時代,發揮新價值。

75. 跟上FinTech腳步,監管科技大進化
金融科技蓬勃發展,現行法規已不足以應付,螞蟻集團IPO(首次公開發行)計畫臨時喊停,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結合法律與技術的監管科技(RegTech),或許是解方之一,透過AI、機器學習等方式,解決資安、交易安全、法遵等問題,例如在紙本數位化後,若需要修改合約,可透過AI等工具,快速辨識修改的條款內容。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共同創辦人蔡玉玲指出,監管方式的改變是大勢所趨,不能再用過去的方式來管現在的事情。
76. ESG投資,做好事也能賺錢
企業ESG(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日漸受到關注,做好事還能賺錢,也成了投資顯學。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曾表示,「若投資人不願承認這一新事實(指ESG投資),就如同將金錢毫無防備地放在桌上。」納入ESG考量,不只是站在「道德」或「價值」的立場,而是投資人能更全面性地了解,投資背後有那些風險,是否會影響企業獲利。

責任編輯:郭昱彣、林美欣
- 當「ESG」成熱門話題,發展永續城市時有件事不能忘!
- 沒了海外消費優勢,這張「神卡」發行量仍破百萬!北富銀靠哪些招數留客?
- 皺皺的紙本發票也能掃描、AI幫用戶理財! 新創「水滴」為何能獲得台新青睞投資?
8 綠能愈來愈夯,「儲能商機」會大爆發嗎?


2020年被視為全球氣候治理(Climate Governance)關鍵年。
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決議,在2015年通過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邁入5周年,承諾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與前工業時代相比最多攝氏2度的範圍,並且每5年提交更新版的國家自訂碳排放減量貢獻與減排策略。像是日、韓均已宣布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
過去減碳是為了環保,如今已是攸關經濟、甚至是存亡問題,全球極端氣候及熱浪、乾旱等災難頻繁發生,影響人類生存。
為降低碳排放,歐盟推行一系列氣候法規,預計2023年課徵「碳邊境稅」(carbon border tax),對高碳排的進口產品課徵碳稅;也有愈來愈多企業響應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的要求,公開承諾朝100%使用綠電邁進,同時,也帶動民間綠電交易市場。
隨著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持續增加,太陽能、風能市場大幅成長;也因為再生能源發電的不穩定性,透過儲能設備可達到穩定供電,延伸出居家、工業、電動車等儲能商機。

能源、環境微趨勢(77~88):
77. 碳中和風潮,吹向全球企業
只談「節能減碳」已不足以因應氣候危機,「碳中和」才是檢驗各國氣候政策積極度的基本門檻。繼中、日、韓等國相繼宣布碳中和時程後,美國新任總統拜登 (Joe Biden) 也承諾2050年做到碳中和,宣示碳中和的國家累計已占全球GDP 75%、全球排碳量逾62%。在台灣,《氣候變遷法》草案設定2050年碳中和的長期目標。
碳中和風潮也蔓延至企業界,相繼發表對抗氣候變遷的宣言。蘋果承諾於2030年在供應鏈及產品上實現碳中和,執行長庫克表示,「蘋果不需在盈利和地球未來間做抉擇,若各國共同努力,整個世界可以轉向碳中和經濟。」台積電則是全球首家加入RE100(100%再生能源倡議組織)的半導體業者,宣示2050年全公司100%用電量來自再生能源。此外,台灣包括繭裹子、綠然能源、茶籽堂等8家B型企業(B Coporations,指對世界最好的企業),也訂出了2030年達到碳中和的目標。

78. 課徵碳稅,拉起碳價防線
過去企業常以「減碳會導致成本增加」為由,而抗拒碳稅。不過,歐盟將開始課徵碳關稅,對碳定價不符歐盟標準的國家,課徵產品稅,拉起歐盟的碳價防線。
目前包括中、日、韓、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已採取碳定價政策,把排放溫室氣體的環境成本內部化,促使企業採取減碳措施。若企業不想辦法降低產品的碳排放,一旦各國針對進口商品課徵碳關稅,將對出口貿易造成衝擊。

79. 擁抱無塑的環保生活
無孔不入的塑膠污染海洋生態案例層出不窮,塑膠微粒更有可能透過食物、呼吸進入人體,嚴重危及健康。
歐盟決議2021年起禁用一次性塑膠;日本宣示2030年前減少25%塑膠垃圾;台灣則計畫於2030年全面禁用4類一次性塑膠產品: 塑膠袋、吸管、餐具和外帶飲料杯 。
全球禁塑浪潮下,智庫Carbon Tracker預估,塑料需求年均增長率可望從4%降至1%以下,在2027年到達轉折點。

80. 零耗能建築,自體發電愛地球
過去,綠建築多以節能環保出發,如今,零耗能建築(Net Zero Energy Building)追求建築物每年產生的能源(如再生能源),可相等於自身所消耗的能源。不少先進國家皆訂定推動零耗能建築的期程,如歐盟規定2021年起所有新建築都需達到近零能耗,帶動鋼筋、水泥業轉而開發低碳材料,或採用自然建材。

81. 實驗室人造肉,化解糧食危機
除了化石燃料,畜牧業也是加劇全球暖化的隱形凶手。舉例來說,飼養牛隻不僅消耗糧食,其排放的甲烷,也是比二氧化碳吸收更多熱能的溫室氣體。
為響應環保,實驗室使用動物細胞培養的人造肉,不但可減少逾8成的土地、水、能源、碳使用,也被視為能取代農牧業的未來技術,逐步化解環境及糧食危機。

82. 產品再利用,響應循環經濟
家具以租代買、100%可回收牛仔褲、海廢保麗龍製的鍵盤等……都是響應循環經濟的具體做法:重視再生恢復、使用可再生資源,透過重新設計材料、產品、製程及商業模式,大幅減少資源消耗與廢棄物的產生。
全球最大家具零售商IKEA已率先承諾,2030年前,旗下所有產品都能被重複使用、維修和回收。

83. 全球面臨缺水危機
世界經濟論壇《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將水危機視為未來10年社會的五大風險之一。聯合國更預測,2030年全球水資源將短缺40%,對人類生活威脅甚鉅。
隨著人口增加、經濟成長,世界資源研究所指出,在1960~2014年間,全球家庭用水量成長6倍,聯合國更預估到2030年全球供水量將減少40%,引發多國缺水危機。

84. 無車革命,帶動城市綠交通
法國巴黎計畫在2025年前拆除7萬個路邊停車格,推動「無車革命」,釋放空間給行人及環保交通載具。
疫情大流行也加速了全球城市的轉型,當民眾不願搭乘傳染風險較高的大眾運輸,巴黎、倫敦、米蘭等地,開始拓寬自行車道、補助購買自行車,鼓勵以自行車代步,甚至部分道路僅限自行車與行人通行。

85. 打造未來的智慧城市
隨著城市智慧化快速發展,根據市調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研究,2027年全球智慧城市規模達 4,639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24.7%,隨著5G、AI與物聯網技術日益成熟,吸引各廠商投入智慧城市商機。像是汽車大廠豐田計畫2021年在日本靜岡縣打造智慧氫能城市,作為研發自動駕駛、共享運輸和電動化技術的基地。
86. 回歸原始的都會森林
為對抗都市熱島效應,城市森林(Urban Forest)已成為全球都會區的應對戰略。想像未來的都市樣貌,將跳脫以往的鋼筋水泥叢林,返樸歸真變得更自然、原始。
法國計畫在巴黎凡爾賽門展覽園區內,打造歐洲最大的屋頂空中農場,並且在2030年達到50%城市面積綠化,大量種植森林及綠色屋頂。澳洲墨爾本則預計在2040年,將樹冠覆蓋率從22%增加至40%,創造一個有彈性、健康與多樣化的城市森林。

87. 電業自由化,啟動國家能源轉型
台灣政府相繼修正《電業法》與《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逐漸打破過去電力由台灣電力公司壟斷的局面,開放所有用電戶購電選擇權,推動電業自由化。2020年,台灣民間已完成兩批共8億度的綠電交易,寫下能源歷史新頁。
展望未來,隨著再生能源發電成本逐年降低,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24年再生能源將超越煤炭,成為全球最大的發電來源,提供世界三分之一的電力,從企業到個人,都可以更容易參與再生能源的使用。
88. 儲能需求夯,廢電池成市場新星
當電動車、再生能源用量持續攀升,儲能系統勢必將成為重要基礎設施,鞏固電力系統穩定性。然而,儲能須仰賴大量電池,相應造成鋰與鈷原物料吃緊。
未來,電動車的退役電池可能是解方。綠色和平組織東亞分部2020年報告預估,2021~2030年全球電動車退役電池總量將達1,285萬噸,相當1,285座艾菲爾鐵塔重量。透過回收再利用,最快2030年即可滿足全球儲能需求、總容量約368GW。
電動車電池壽命約5~8年,退役後,雖然無法滿足電動車的高續航力需求,但是仍保留80%蓄電量,適合用於靜態儲存電力設備,作為電網中儲備電力的一環。

責任編輯:郭昱彣、林美欣
- 當「ESG」成熱門話題,發展永續城市時有件事不能忘!
- 拿不到滿格電池?Gogoro砸百億持續擴充、優化換電站,靠這些對策留住車主
- 2023年Level 2自駕車為大宗!全球貨運缺工,「無人卡車」將更快實現?
- 空氣轉換成飲用水!謝榮雅推新品訂單突破6千萬,設計靈感來自921大地震?
- IKEA家具租賃服務101首發!在台成立翻修中心,推「以租代買」的策略是什麼?
9 中美角力從線下吵到線上,數位地緣政治悄然開打!我們將面臨何種新權力?


「2020年,真的像極了1920年代的戰間期。」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形容。經濟因疫情陷入蕭條、民粹及極權主義興起,加上各地局勢動盪不安,猶如第一次世界大戰落幕後的場景:名為和平,實則危機四伏、衝突不斷。
英國國防參謀長尼克.卡特(Nick Carter)2020年11月接受英國《天空新聞台》採訪時說,世界正處於一個極度動盪、焦慮的時刻,人們必須意識到,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種子,很可能就在零星的衝突中埋下。
展望未來,中美關係和疫情的發展和後續,仍將是交織未來幾年政經趨勢的兩條經緯。供應鏈在貿易戰與疫情衝擊下已陸續遷出中國;各國開始反思全球化貿易的弊端;大國極力投入研發的疫苗,也將成為接下來的外交籌碼。
而從政府、企業到一般民眾,在歷時長久的國境封鎖及社交隔離的考驗下,工作、生活和價值觀都已進行重組,打造出過去可能未曾設想過的新模式。擁抱變革、及早應變,將是唯一出路。

政經與全球微趨勢(89~100)
89. 貿易戰硝煙未散
2020年美國大選,民主黨候選人拜登以306張選舉人票,擊敗川普成為第46任美國總統,但拜登已言明,不會立刻取消由川普對中國出口美國近半數產品祭出的25%關稅。
拜登計畫夥同歐亞盟國,建立制衡中國的全球聯盟,比起川普注重貿易逆差,他目標是遏止中國竊取IP(智慧財產)、非法補貼中企、產品傾銷等,進而要求落實公平貿易。
另外,2020年底,中國以反制傾銷為由,對澳洲葡萄酒課徵最高超過200%的關稅,引爆一場新貿易戰。至於歐洲計畫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即依照商品碳含量作為課稅基礎,也被外界視為潛在的貿易戰導火線。

90. 疫情陰影下的全球化反思
疫情肆虐各地,全球化策略弊病,被一一攤在陽光下。
當各國政府關閉邊境,跨國企業貪圖廉價勞力的做法,立即付出慘痛代價,深陷醫療物資短缺、供應鏈危機中。
貧窮國家遭受的剝削更為惡化。如東南亞成衣廠在疫情爆發後,頻頻收到客戶不合理要求,無論延後付款、要求折扣,甚至取消已經備妥的訂單,都令代工廠難以為繼。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教授蔡明芳表示,「全球化只是一個加速器,倘若裡面有不好的地方也會一併加速。」從國家、企業到個人都該省思,如何重塑貿易和資源配置。


延伸閱讀:看公衛問題如何演變成全球供應鏈之戰
91. 從線下到線上,數位地緣政治悄然開戰
美國科技巨頭業務遍及全球,然而於美國海外繳納的稅收微乎其微,近年已引發各國不滿,法國就曾向Facebook追討過去十餘年,總計逾1億歐元稅款。
川普政府也以國安為由,封殺中國短影音App TikTok;台灣也以OTT專法,阻斷中國影音平台愛奇藝台灣站營運,數位地緣政治已在全球悄然開戰。
然而,iCHEF創辦人程開佑認為,政府法規能管理的很有限,消費者終究會選擇方便好用的服務或內容。
「這牽涉到稅收、資安、甚至國安,是未來各國必定會討論的問題。」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共同創辦人蔡玉玲提醒,台灣政府必須思考清楚,對跨國網路服務的監管,將決定台灣是虛擬世界中的泱泱大國,還是一個彈丸之地。

92. 跨國企業,得更用心經營政府關係
科技的滲透力勢不可擋,促使各國加強監管力道,包括Google、Facebook在內的全球科技巨頭,從國內到海外,都面臨了各方反壟斷、假新聞的指控。
面對變化莫測的國際政經情勢,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教授蔡明芳指出,當代企業面對不同的市場,不能只埋首經營事業,也不能只做到「不違法」,還必須與在地政府及人民頻繁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甚至配合做出調整。
93. 綠色新政重建氣候韌性
即使疫情重創,各國邁向環保新政速度卻不減反增。歐盟執委會推出「綠色復甦」計畫,撥出3成重建預算對抗氣候變遷,兼顧經濟復甦與綠色轉型。
美國新任總統拜登宣布將帶領美國重返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並投入2兆美元減少化石燃料依賴,以及在2030年前建設50萬座電動車充電站。

94. 美國製造,促供應鏈洄流
疫情與貿易戰都令美國意識到「製造業真空」困境,進而加速「美國製造」。不僅台積電2020年11月獲得亞利桑那州設廠許可,鴻海威州廠也傳出拿下Google伺服器訂單,預計2021年投入製造。
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也將對企業海外製造、回國販售的產品,課徵10%懲罰性離岸稅,並撥款4,000億美元促使製造業洄游本土。

95. 資本主義大重置
2020年3~9月間,美國億萬富翁的財產增長28%。當世紀大疫情造成無數人喪命、失業、破產,世界貧富差距卻不斷擴大,也進一步凸顯資本主義的政經體制缺陷。
世界經濟論壇主席史瓦布(Klaus Schwab)指出,現在正是時候重置資本主義,打造更具持續性、負責任的經濟體系。屆時資本的重要性降低,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將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稱之為「才能主義」(talentism)。

96. 政經重心轉移,亞洲世紀來了
「亞洲世紀」的概念早在20世紀末就已誕生,但是2020年爆發的新冠肺炎,讓這個口號變得更為真實。當歐美國家仍為戴口罩是否侵犯人權爭論不休時,亞洲國家普遍成功抑制疫情擴大,受創程度較為輕微。
歐美與亞洲迥異的抗疫表現,被認為是全球政治中心轉移的關鍵,衝擊世界各國對西方體制的信仰。新加坡外交官馬凱碩預估,以中國為首,東亞將改寫世界的秩序。
《金融時報》也估計,依照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方式,2020年亞洲GDP將首度超越亞洲以外的地區總和,即使按交易價值計算也占全球的38%。

97. 宅經濟不退燒
當全球都在社交隔離、居家防疫,「宅經濟」成為顯學,從電商、串流影音、外送服務到線上教育平台皆大幅成長。
為此,亞馬遜2020年已招募超過30萬人力;Netflix也激增千萬用戶,逼近2億訂閱人數大關。
即使疫苗已問世,疫情或將緩解,這股宅經濟浪潮仍被認為將持續下去。《華爾街日報》指出,許多家庭由於已訂閱或購買相關服務、產品,不會因疫情消退就中止使用;而企業也投放大量資源優化數位化服務,將使得產品變得更便利好用。

98. 疫苗競賽,中美互別苗頭
COVID-19疫苗的研發、推出、取得及接種,無疑已演變成一場全球外交競賽。縱然有尚未完成實驗的疑慮,中國疫苗已搶先一步出口東南亞、非洲、南美洲等開發中地區,試圖修復因疫情受損的國際形象。
而美國疫苗也蓄勢待發,2020年11月,製藥大廠輝瑞及德國夥伴BioNTech宣布其疫苗達到90%有效性,Moderna也聲稱有效性達到95%,一場中美之間的疫苗大戰即將開打。

99. 太空商機浩瀚無垠
與冷戰時期美蘇登月競賽時隔多年,宇宙探索再次頻繁進入人類視野。美國的非營利組織太空基金會(Space Foundation)指出,太空經濟規模已達4,238億美元,過去10年成長逾70%。
在這新一波太空競賽中,馬斯克(Elon Musk)創辦的太空公司壯舉不斷,衛星網路計畫Starlink在2020年終於達到使用門檻,於美國展開測試;天龍號太空船也於同年11月成功運送4名太空人前往國際太空站,是首次有私營企業達成此成就。
此外,亞馬遜、OneWeb、Telesat等公司,也在衛星網路押注總計上百億美元。著眼短程太空旅行的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同樣預計2021年正式載客上太空。

100. 邊境武力對峙,區域衝突加劇
疫情對生活造成全面影響,有些政府為轉移焦點,試圖將矛頭轉向地緣政治,以樹立或凸顯外在敵人,為國內不滿情緒找出口。
中國、印度邊界衝突就是一例,時隔50多年再次出現人員死亡;衣索比亞中央政府與提格雷州的失和,爆發內戰導致上千人喪生;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延燒一個多月的疆界戰火,也造成數千人傷亡,世界各地硝煙四起。
東亞地區也暗潮洶湧。南海爭議多次被挑起;日俄關係因俄羅斯布署反導飛彈變緊繃;日、印、澳3方強化軍事合作,正形成「中國包圍網」;台灣2020年也頻遭中共軍機騷擾,引發後者武力犯台的諸多討論。

責任編輯:郭昱彣、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