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X破產、統一吃下家樂福、納智捷n7爆單!回顧2022年的10件科技大事
FTX破產、統一吃下家樂福、納智捷n7爆單!回顧2022年的10件科技大事

2022年是科技業充滿考驗的一年,美中晶片戰加劇、矽谷大吹裁員潮、加密貨幣墜入熊市⋯⋯科技業在面對動盪不安的環境下,有企業發動併購,補足產業版圖,也有企業飽受批評。《數位時代》編輯部選出十大科技事件,跟讀者一起回顧這一年科技業經歷了哪些重大事件。

事件:幣圈大震盪!從Luna幣到FTX破產,重擊投資人信心

2022年對幣圈來說,肯定不是好過的一年。5月,全球第三大穩定幣TerraUSD在短短數天內價格崩盤,連帶其關聯貨幣Luna蒸發99%價值,直接化為一文不值的虛擬數據。7月,知名對沖基金三箭資本(3AC)受到加密貨幣崩跌的影響,在短短2個月內資產嚴重縮水並宣告破產,包括BlockFi、Celsius等知名交易所都是受害者。

11月,媒體披露,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創辦人SBF,任意挪用旗下FTX和Alameda的資金做槓桿交易,引發用戶驚慌,在72小時內瘋狂擠兌60億美元。之後FTX宣佈破產,光台灣就多達30萬人受害,SBF也隨後於巴哈馬被捕。

FTX
圖/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幣安收購FTX破局了!會重演Luna幣的暴跌悲劇?一文看懂來龍去脈

FTX事件餘波盪漾,就連幣安也正面臨擠兌危機。傳出美國政府正考慮對幣安提起訴訟,認為這間這間全球最大家密貨幣交易所可能涉及洗錢等罪行。消息一出引爆提款潮,24小時內淨流出額達19億美元。

延伸閱讀:幣安24小時流出19億美元、BNB跌超5%,發生什麼事了?

事件:統一買下家樂福,補齊零售「全通路」最後一塊拼圖

在法商家樂福去年表態出售台灣業務後,包括遠東集團、富邦媒、國泰金控前副董事長蔡鎮宇等,都陸續表達有意搶親。

7月19日深夜11點40分,統一集團宣布買下台灣家樂福60%股權,交易金額總計290億元,加計集團手中原已持有的4成持股,待公平會核准、預計明年中完成交割後,統一集團將擁有台灣家樂福百分之百股權。

若不計算會員制的好市多,台灣家樂福為國內第一大量販業者,統一買下家樂福,可說完全掌握這個台灣量販一哥。集團將擁有超商、超市、量販及線上電商等不同零售業態,等於是補齊零售「全通路」最後一塊拼圖。對比去年才斥資115億元收購大潤發的全聯,統一、全聯量販雙強對立態勢已定。

延伸閱讀:買家樂褔是被逼的!統一「無法接受其他通路比它大」讓零售爭霸戰白熱化

事件:馬斯克買下推特,超級應用「X」在路上了?

2022年4月,馬斯克宣布購買Twitter(推特)9.2%的股份。推特立刻為馬斯克提供了公司董事會的一個席位,馬斯克原先接受這一提議,但旋即改變主意。

馬斯克的盤算是,如果他繼續留在董事會,將無法獲得超過 14.9%的股份,且他還暗示,擔任董事後他將不得不放棄在推特上嘲弄這間公司。因此,馬斯克解決這個難題的絕妙方案是,以44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推特的全部股份。

推特twitter 馬斯克
馬斯克成為推特的新老闆。
圖/ Shutterstock

幾經峰迴路轉,馬斯克終於成為推特新老闆。他的起手式是人事大整頓,不只裁員,還把在特斯拉的精英部隊調來,最終目的是想將推特改造成一個超級應用「X」,像是微信那樣,可以叫車、訂餐、匯款、買賣甚至借錢,滿足一般人的日常所需。究竟馬斯克能否再次創造驚奇,有待新的一年好好檢視。

延伸閱讀:馬斯克變推特新老闆!為何鬧這麼大?馬斯克為何反反覆覆?一次看懂

事件:科技業最冷寒冬!半導體產業無薪假、科技巨頭相繼裁員、實施撙節政策

疫情、戰爭、升息等眾多因素重擊全球經濟,使得科技業正處於繼2008金融風暴以來最惡劣的一次衰退。2022年初到現在,以科技公司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下跌幅度達到30%左右。部分科技公司如Meta,更是衰退了60%之多。

為在經濟衰退下生存,科技公司祭出了多種應對手段,包括裁員、內部重組乃至關閉業務。去年風光的半導體業受終端需求急墜影響也颳起寒風,包括美光、微軟、英特爾等都傳出人事凍結或裁員的消息,就連產業模範生台積電也發出內部信件,「鼓勵員工」多休假,顯示這波半導體衰退風暴已蔓延到勞工階級。

根據裁員資料統計平台layoffs.fyi的數據,2022年到目前為止,總共有超過106,000名科技產業職位被裁撤,遺憾的是,這場裁員風暴仍持續擴大中。

延伸閱讀:
半導體風暴蔓延台積電?魏哲家內部信曝光:鼓勵員工多休假
亞馬遜史上最大裁員,1萬人恐丟飯碗!矽谷已10萬人被炒,盤點科技巨頭裁員風暴

事件:大型公司併購潮:Adobe收購Figma、博通、微軟動視暴雪

企業追求成長、強化競爭力,以及取得理想人才,併購或將成為關鍵手段。繼2021年全球併購交易件數、總額創下近年新高,2022年也延續著這股風潮,像是軟體業巨頭Adobe以200億美元收購雲端協作開發工具平台Figma、微軟以690億美元收購動影音遊戲巨頭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以及晶片大廠博通(Broadcom)以約610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交易方式,收購雲端運算業者VMware,創下晶片業歷來規模最大的併購案。

Adobe收購Figma
Adobe在今年宣布收購Figma。
圖/ Figma

延伸閱讀:直接把最大競爭對手吃下來!Adobe宣布以200億美元收購Figma
延伸閱讀:博通砸610億美元收購VMware,已向歐盟申請!能創晶片業最大的購併案?
延伸閱讀:同病相憐?Meta跳出來力挺微軟收購動視暴雪:想壟斷沒那麼容易

事件:美國加大力度圍堵中國半導體!中美科技戰升溫

為了防堵中國半導體的發展,美國在今年動作頻頻,先是在8月,對NVIDIA、AMD下達禁令,禁止出口高階AI運算晶片至中國,接著在今年10月7日,發布一份限制先進運算半導體產品出口至中國的禁令,另外也限制美國籍人士協助中國企業開發與製造晶片,包含擁有綠卡的中國人士,可說是對中國半導體業的一記重擊。

延伸閱讀:【圖解】美中科技戰進入深水區!不狠就來不及了?一文看懂半導體禁令由來
延伸閱讀:中國半導體「去美化」夢碎?傳荷蘭加入制裁,沒了ASML奧援影響有多大?

而美國的動作不止如此,之後也傳出,荷蘭、日本等國家也會加入美國阻擋中國晶片發展的行列。其中,荷蘭是半導體設備大廠ASML的所在地,ASML是目前最大的曝光機廠商,擁有近9成市占率,並且是唯一掌握極紫外光微影(EUV)的廠商,對於發展先進製程舉足輕重。

事件:全支付、全盈跨入電支市場!零售與支付大整合

在今年上半年,背後股東有全家超商、玉山銀行,以及PChome集團旗下拍付國際公司的「全盈+PAY」正式開業上線。「全盈+PAY」最大的特色是打破通路侷限,包含全家、全+1商城、鼎王集團、怡客咖啡、清心福全、伯朗咖啡館、可不可紅茶等餐飲連鎖店都可以使用。

延伸閱讀:【圖解】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全支付、全盈攜手進攻,如何壯大電支生態系?

接著下半年的8月,由全聯獨資成立的「全支付」也上線,背靠全聯PX PAY累積830萬會員,以及甫上線就開放10萬個通路的優勢,成為電支市場的強勁玩家。全支付上線10天就累積100萬會員、2個月內累積200萬會員,更喊出今年年底達到300萬會員數的目標。在這些用戶中,有95%來自全聯行動支付PX Pay的會員轉移,更特別的是,30~59歲的「高含金量」消費族群佔比超過7成,與一般認為電支是「年輕族群愛用」的印象有很大的不同。

全支付
由全聯獨資的全支付在今年8月開業。
圖/ 全支付

延伸閱讀:全支付進逼街口、一卡通!「300萬會員」後挑戰才開始?電支真正戰場為何?

事件:「台灣之光」接連在美國上市——Gogoro、大猩猩、玩美移動

今年,台灣有多家新創接連在美國上市,最具代表性的要屬台灣電動機車龍頭Gogoro。今年4月,Gogoro透過SPAC方式,以股票代碼「GGR」正式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更是台灣首家成功赴美上市的獨角獸,這也是繼2006年IC設計廠奇景光電後,睽違16年再有台灣企業赴美上市。

接著在今年7月,AI智慧影像廠商大猩猩科技(Gorilla Technology)也同樣以SPAC的方式,於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GRRR」及認股權證代碼為「GRRRW」。而在今年10月,提供美妝品牌虛擬產品試用、臉部偵測分析與數位科技服務的玩美移動,同樣透過SPAC的方式,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是「PERF」。

gogoro敲鐘
gogoro赴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圖為當時的遠距敲鐘儀式。
圖/ gogoro

延伸閱讀:Gogoro連線納斯達克遠距敲鐘,陸學森攜員工慶祝赴美上市
延伸閱讀:玩美移動宣布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訊連小金雞厲害在哪?
延伸閱讀:用影像辨識抓犯人,「大猩猩科技」計畫透過SPAC登陸那斯達克

事件:疫情走向「共存」,掀起防疫保單理賠之亂

2020年,當全球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台灣相較於其他國家,確診數少,於是開始有產險業者推出防疫保單,其中台產推出「500元,隔離、確診10萬」的保單最具代表性。到了2021年初,部立桃園醫院發生了群聚感染事件,讓還未經過疫情「洗禮」的台灣民眾心驚驚,大排長龍只為了買到這張「神單」。

最後,台產的這張保單已經賣了403萬張,到了2021年5月,台灣進入三級警戒時期,台產估計倒虧了近一億元,成為第一波「防疫保單之亂」。但是接下來的幾個月,台灣疫情似乎趨穩,防疫保單又再度重出江湖。

到了今(2022)年4月,政府的防疫政策也從「清零」走向「解封、共存」,確診數一夕之間從二位數飆到五位數,讓產險業者大賠特賠,更連帶讓各大金控都交出虧損成績單。根據金管會公布的統計,今年截至12月12日止,廣義防疫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金額近1,887億元,單周新增理賠額更一口氣暴增100.2億元,理賠額和單周新增額都創該統計來新高紀錄,全年的理賠金額更可能會超過2,000億元大關。

延伸閱讀:理賠金比保費收入還多,恐引爆金融危機?一文讀懂防疫保單之亂

事件:鴻海與裕隆攜手,賣到「爆單」的納智捷電動車n7

今年9月,鴻海正式公告首款電動車Model C「n7」即將登場,並透過納智捷(Luxgen)預購,在鴻海和裕隆聯手打造首輛「百萬以內的國產電動車」光環下,加上只要千元購車訂金,火速在社群引發討論熱度。第一波預購就在短短兩天內就突破1.5萬筆,並於10月18日的鴻海科技日時,再開放第二波預購,同樣在兩天內累積8千張訂單。

n7是鴻海跨入電動車產業後的首款產品,透過鴻海集團2020年創立的電動車開放平台MIH聯盟開發,並使用標榜的標準化和規格化方式。MIH聯盟執行長鄭顯聰曾表示,「MIH平台能夠幫客戶完成80%的基礎工程,客戶只要專注在20%的差異化。」將大幅縮短車廠開發電動車的時程。

納智捷電動車n7.jpeg
納智捷電動車n7。
圖/ 裕隆

同時,鴻海也希望帶動台灣的汽車供應鏈。3款原型車零組件超過50%由台灣供應商提供,MIH成員參與比重達70%;納智捷n7更是從研發到生產都在台灣。

延伸閱讀:納智捷n7規格亮相,承諾百萬元內入手!如何搶吃電動車5成市占?
延伸閱讀:【圖解】從納智捷n7爆單背後,看懂鴻海電動車大夢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漸強實驗室推「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三大 AI 平台完整佈局、終結數據孤島
漸強實驗室推「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三大 AI 平台完整佈局、終結數據孤島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MIT 研究報告顯示,全球高達 95% 的生成式 AI 專案無法創造實際商業價值。問題出在哪裡?不是技術不足,是多數企業僅將 AI 視為「工具」,而非「戰略」,結果往往購買了許多應用卻難以串聯,數據彼此割裂,遂形成新的「數位路障」。

台灣市場也有相同矛盾。《2025 台灣 AI+MarTech 白皮書》指出,近五年軟體工具數量暴增 264%,但企業卻普遍面臨「工具越多、整合越難」的困境。對此,漸強實驗室於 9 月 16 日正式發布「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藍圖,提出一站式平台,將行銷、銷售與客服的資料流整合,縮短企業從洞察到行動的距離,實踐「重塑商業溝通」的使命。

為什麼必須 AI-First?

2025 漸強年度產品發表會除了展示產品之外,更同步舉辦了「漸強實驗室 x 企業領袖共創圓桌:以AI 重構企業成長引擎」。活動由《數位時代》創新長 James Huang 主持,邀請 Google Cloud 大中華區企業雲端技術副總經理 KJ WU、國泰健康管理顧問資深協理郭怡賢,分享全球 AI 趨勢與導入挑戰。現場超過 50 位 C-level 高層齊聚,包括屈臣氏、kkday、雅詩蘭黛、全國電子等領導品牌,共同聚焦 AI 對企業未來的影響,展現漸強在 AI 轉型議題上的產業影響力。

在這場活動中,漸強實驗室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薛覲曾在產品發佈會表示,AI 已成為國家、產業與企業的分水嶺,如:美國人均 GDP 已達 9 萬美元,但增速放緩至 1~3%,因此政府選擇 All-in AI,以重燃生產力引擎;另一方面,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則將 AI 視為「彎道超車」的契機——AI 競爭,儼然成為國家實力再洗牌的契機。

回到企業層面,AI 不只加速工作流,也創造結構性的效率差異。薛覲表示,兩家同樣維持 20% YOY的公司,若其中一家具備 AI 能力,效率差距將被迅速放大。

漸強實驗室
圖/ 漸強實驗室

不過,更根本的挑戰是當 AI 接手重複任務後,員工時間如何被重新定義?如果 AI 僅僅讓回覆更即時、報表更漂亮,價值仍然淺薄;真正的關鍵是讓相同人力創造雙倍產出,或用一半資源達成既定目標。

因此,漸強實驗室提出「AI First、AI Driven、AI Built」的核心觀。對國家,AI 是戰略武器;對產業,是效率槓桿;對企業,則是生存門票。此刻若還選擇觀望 AI,代價恐怕是被淘汰,唯有主動擁抱 AI,才有機會獲得指數級成長。

漸強實驗室三大平台串聯,AI戰略再下一城

為了讓 AI 發揮戰略價值,漸強採取內外並進的策略。一方面重塑內部流程,包括目前約 90% 的程式碼透過 AI 協作完成,開發速度提升近五成;或透過導入 Google AgentSpace 將內部訓練效率提升 40%、業務提案時間縮短 80%。

同時,漸強也將AI經驗沉澱為產品,端出三大平台形成完整的 AI 生態。包括:

MAAC(企業專屬的行銷成長架構師),不再只是發送工具,而能在對的時間將對的內容送給對的人。如保健品牌 Vitabox 使用分眾功能,訊息點擊率提升六倍、廣告投資報酬率成長 3.7 倍;電商 Coupang 則將文案產出時間縮短 70%,團隊效率明顯提升。

CAAC(讓客服與銷售成為 Super Agents),則透過多角色 AI Agent 即時回覆,自動解決八成常見問題,以餐飲品牌為例,導入後對話處理量提升 233%,首次回覆時間縮短至原先的三分之一,成功優化客服團隊效率與工作量能。

DAAC(24 小時挖掘洞察、可自動行動的 AI 數據顧問),作為漸強實驗室的全新產品,定位為全自動 AI 數據分析平台,能將分散於行銷、客服、會員標籤的資訊整合,把以往3~5天的跨部門數據彙整加速到 3 分鐘內完成,並一鍵開啟執行建議,幫助企業立即把握機會、採取行動、解決問題。

漸強實驗室發布「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藍圖。為終結工具、數據
圖/ 漸強實驗室

漸強整合三大平台構成「AI All-in-one Solution」,形成一個不停轉動的生態系。從 MAAC 完整剖析全通路數據、一鍵觸發自動化行銷,到 CAAC 即時 360° 洞察顧客需求、一鍵啟動專屬對話,再到 DAAC 即時數據分析轉化為行動,一步步幫助企業決策不再依靠經驗直覺,而是由數據與 AI 驅動的最佳智慧。

AI 落地的最後一哩路

從產品戰略可見,漸強將 AI 的運作理解為一個不斷循環的系統:AI Agents 執行任務-結果沉澱為決策依據-經由大模型判斷方向-再驅動新一輪行動。唯有所有環節緊密相扣,AI 才能真正驅動價值;一旦斷裂,就會退化成孤立的單點工具。

因此在產品工具之後,漸強也提出 AI 顧問服務,將多年實戰經驗濃縮打磨,帶領品牌一步步界定痛點、快速試錯、人機分工、持續優化,協助品牌建立能長期演化的系統,讓技術在導入之後,還能持續成長。

薛覲比喻,漸強作為創新歷程就像是「蓋教堂」,目標使命始終如一,唯隨著時代演進,一次次聚焦解決某個挑戰,逐步將藍圖逐步堆疊實踐。走到 AI 時代的分水嶺,漸強不只給出解方,也盼能拋出更大的思考格局,帶動企業讓 AI 成為決策的核心,讓產品與顧問形成互補生態,陪伴企業從工具導入走向結構轉型;當多數企業仍在試水階段,那些率先建構 AI 驅動的組織,將更快抵達未來。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