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關鍵事件,回顧人心惶惶的2020年。大規模疫情肆虐全球,各界面臨巨變,無一倖免,在這最糟的一年,卻也有各種新突破,這些趨勢將繼續牽動著2021年
1 【2020重磅大事】台灣邁入5G元年!帶來這些殺手級應用


2014年,台灣正式成為4G營運國家;相隔6年後,台灣再次擁抱新一代行動通訊技術5G,電信業者以1421億元天價爭取20年頻譜使用期限,著眼5G未來商機。
與4G時期不同的是,這次台灣開台時間選擇加入「前段班」,在全球普及度、基地台設施、應用仍屬早期階段,即導入5G服務。5大電信業者預估,2020年全台5G用戶數會突破100萬名,最快3年後過半數使用者加入。
5G擁有「大頻寬、低延遲、廣連結」三大特性,可讓消費者擁有更好的網速、娛樂體驗(異地共演、多視角與VR內容、雲端遊戲)。但5G真正的潛力與商機,其實是在跨領域企業專網(private network)帶來的網路應用需求。

半導體業跑最快。如中華電信與高通、日月光共同宣布打造5G mmwave 企業專網工廠,將「AI+AGV智慧無人搬運車」、「AR遠端維護協作」等應用導入日月光集團高雄廠生產線。
亞太電信也啟動企業專網服務,攜手IC封測廠矽格打造5G智慧製造工廠,於廠內發展AGV車隊、MR混合實境技術,看好企業專網發展性,有機會在3-5年內提升企業營收占比至整體5成。
遠傳電信、台達電與微軟先前也推動5G智慧工廠,將於台達電桃園龜山廠生產線導入無人搬運車、微軟雲計算等應用;台灣大哥大則搶先導入集團公司momo購物,目標以邊緣運算取代傳統導航,讓AGV突破固定軌道揀貨方式,改採現場環境即時動態路徑規劃,自動辨識可能障礙。
綠能產業同樣有應用出現,像是中華電信及愛立信聯手沃旭能源,打造亞洲第一個部署5G企業專網的離岸風電場。
2020年,5G影響力雖展現在企業面多於消費者身上,5G資費也因為基礎設施、標金成本而漲價,但這項最新的行動通訊技術仍有革新,如觀賞中華職棒不再僅有單一視角,可讓消費者多視角觀看;欣賞演唱會有更多的「來賓」可能性,因為5G可讓異地共演無延遲;雲端遊戲,則或許是最被矚目的消費應用之一,3大電信商紛紛提供服務,搶攻電玩經濟。
責任編輯:錢玉紘
- 第一座5G車燈工廠落地,用AI取代人工檢查!雲達楊麒令:2021年企業專網滲透率將大增
- 感受不到5G熱潮?愛立信報告:6年後全球用戶增加至35億,這個國家佔8成
- 牽手遠傳後,亞太電信終於開台!7級距資費、獨有高頻5G網路,3大重點一次看
2 【2020重磅大事】旅遊、航空業面臨最慘寒冬!各家搶攻「報復性國旅」商機


2020年3月18日,台灣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確診數字達到100例。政府宣布邊境管制全面升級,非本國籍人士除有特殊許可一律限制入境,且所有入境者都須居家檢疫14天。同時觀光局也正式發函,要求旅行社暫停組團赴國外旅遊及接待來台觀光團體入境,此措施至今仍沒有解除期限。
後續各國也陸續宣布封鎖邊境,除了衝擊全球商旅貿易交流,對供應鏈、創投與新創間的投資也帶來嚴重的影響,但對旅遊業與航空業來說,他們是真正的「海嘯第一排」。
上市櫃旅行社營收下滑9成、航空公司三季虧損85億元
缺少了出國旅遊(outbound)的業務,讓國內大型旅行社頓時失去了大部分的營收來源,以台灣6家上市櫃旅行社來說,月營收年比都一度衰退超過9成,以旅遊業龍頭雄獅來說,截至11月累計營收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77.63%,對企業的影響甚鉅。
航空業也同樣遭遇難關,停飛的飛機被迫停在停機坪,僅貨機仍有業務,截至2020年第三季,台灣6家航空公司一共虧損新台幣85億元。
但邊境封鎖催生了國旅大爆發,台灣人每年在國外消費8,000億元,旅遊業者期望這股消費力轉至國內旅遊,開發出更多元的台灣在地觀光商品爭搶商機,也讓內需旅遊重新開機,擁有新的面貌。
邊境封鎖持續至2021年,業者還需努力「國內事」
旅遊業者開始重新挖掘台灣之美,替能見度不高的秘境旅遊、城市文化漫遊重新包裝,又或者推出單車之旅探索台灣各地的美景。在疫情最艱困的時刻,台灣在地的旅遊商品供應商也迎來了數位轉型的機會。

而航空業者則除了貨機業務之外,也投入許多新嘗試,如舉辦航空體驗營,讓大人小孩能都體驗航空工作人員的業務內容。又或者舉辦「微旅行」,讓熱愛飛行的消費者能有宣洩的出口,在2020年12月,更有業者響應政策,推出台北飛、台南降落的「微旅行」新模式。此時各家航空公司不只比服務,更多時候還要比拼創意。
短期來看,邊境封鎖的狀況還會持續至2021年上半年,旅遊與航空業的艱難還暫時看不見盡頭。更重要的是,當封鎖已成日常,報復性旅遊的高峰不再,業者能否推出更創新、更吸睛的商品,讓旅客口袋裡的8,000億元商機流回國內,度過這波「最慘寒冬」。
責任編輯:錢玉紘
- 星宇航空變潮牌、高空炸油條賣到翻!航空業度過疫情會更強韌?
- 雄獅王文傑的十年轉型大計全展開,他要如何「賣台灣」給台灣人?
- 【獨家專訪】國旅僅占營收1%、錯失黃金搶救期!63歲老鳳凰如何從疫情烈火中重生?
3 【2020重磅大事】半導體史上最高額!NVIDIA砸1.2兆收購Arm


全球半導體在2020年迎來了不少併購案,根據IC Insights的報告顯示其併購熱絡狀況,僅次於2015年的1077億美元(約合3.23兆新台幣),包括英特爾以90億美元(約合2,700億新台幣)出售NAND Flash記憶體事業部門予SK海力士;亞德諾(ADI)以210億美元(約合6,300億新台幣)收購競爭對手美信(Maxim)。
全球GPU市場龍頭的NVIDIA(輝達)在2020年9月時宣布,將以400億美元(約合1.2兆新台幣)的天價,收購軟銀手中的矽智財公司Arm(安謀),成為半導體業有史以來金額最高的併購案。該併購案目前仍有相關程序要完成,包括需獲得美、英、歐盟及大陸等國同意,預計將耗時18個月。
那麼,NVIDIA創辦人黃仁勳究竟看上Arm的哪一點,要用如此高的天價把她娶進門?
作為一家矽智財公司,Arm架構擁有低成本、高效能及低耗電等特性,智慧型手機是Arm的一個重要戰場,包括蘋果、三星、聯發科等都是採用Arm的架構設計手機晶片;近期Arm也跨足電腦領域,如蘋果在2020年11月推出的全新「M1」中央處理器,即是採用Arm架構完成;此外低耗電的特性,也讓Arm架構在物聯網時代下更具備競爭優勢。

運算力不強一直是Arm架構為人詬病的一點,但2020年超級電腦排行第一的富岳(Fugaku),正是以Arm技術架構為基礎,讓外界見識到Arm架構也能在高效能運算(HPC)上有所發揮,展現出Arm架構生態系的多元性。
面對接下來往資料中心、自駕車兩大領域發展的NVIDIA來說,若將Arm收為己有,面對AI的趨勢下,將能掌握CPU、GPU的技術優勢,藉此在AI領域中搶得領導地位。此外,由於NVIDIA的車用晶片多採用SoC(系統單晶片)技術,收購Arm後也會對自駕車市場的拓展有加分效果。
併購是否成真,牽動中美貿易戰發展
拓墣產業研究院分析師姚嘉洋指出,該併購案是否成真,有幾個面向值得觀察。
美國方面,晶片業者們如英特爾、蘋果等Arm的客戶是否會反彈、其態度將可能左右美國監管機關的判斷;而中國市場方面,有鑒於中美貿易仍緊張,雖放行該併購案則可能加大美國對於中國半導體發展的箝制力道,但為了加速中國半導體的發展,中國政府是否會採取有限度、有條件的方式同意此併購案,都令人關注。
而黃仁勳清楚地表示,目前將全力與各國政府溝通此次併購案,並全力維護Arm架構的中立性,不設計CPU、也不會參與手機市場,希望兩者能發揮互補的特性,強化現有生態系。
責任編輯:錢玉紘
- 半導體史上最大收購案!Nvidia砸1.1兆從軟銀手中買下Arm,背後打什麼算盤?
- 從火雞棚出生的ARM,憑什麼讓賈伯斯和其他大廠都買單,還成半導體史上最大收購?
- 輝達出手買Arm!電電公會李詩欽:合作正向,預料英國、中國會比較憂慮
4 【2020重磅大事】宅在家讓線上影音夯翻,Podcast熱潮檔不住


一場疫情,讓多數人在 2020 年不得不花費大把的時間宅在家,娛樂需求受限無法出門,紛紛往各式各樣的線上內容平台轉移,引發一股「串流潮」。
根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發表的《 2020 全球與臺灣娛樂暨媒體業展望報告》統計, 2019 年全球線上影音串流(OTT)營收為 464 億美元,但在 2020 年成長26%,到了 2024 年,更將翻倍成長至 868 億美元。
單看業界龍頭 Netflix 就能略知一二,疫情爆發的頭幾個月,全球付費會員人數激增,2020 上半年會員數已從 1.7 億飆升至 1.95 億;而2019 年 11 月才剛剛上線的 Disney+,因為疫情整整加速「4年」達到用戶目標,全球用戶數如今已達 8,680 萬人。
另一方面,消費者對 OTT 平台的黏著度不斷攀升,許多電影院又被迫關閉,在這雙重夾擊下,連院線大片的傳統上映方式也發生了改變。

近年業界總是為堅持電影要先上院線,還是願意同步上架 OTT 平台而爭論不休,迪士尼決定打破這一規則,讓斥資 2 億美元拍攝的戰爭歷史大片《花木蘭》率先在 Disney+ 上映,但用戶必須額外花費29.9美元才能看;華納兄弟態度更堅決,隨後宣布自家 2021 年全部的電影,都會和院線同步在自 OTT 平台 HBO Max 上映。
不光是用眼睛看的 OTT 平台,只靠耳朵聽的線上內容 Podcast 也隨之崛起,成為 2020 年不少人最津津樂道的話題。
Podcast元年降臨台灣,搶占耳朵注意力新商機
儘管在美國,Podcast已於近 1、2 年漸漸成為主流媒體之一,但在台灣,2020 年卻是「Podcast 元年」。
若以台灣本土 hosting 平台 Firstory 的統計數據來看,截至 2020 年 12 月,平均節目單日(不重複)下載總量約為 60 萬次上下。一年前,這數字只有十分之一。
誰能想到《股癌》、《台灣通勤第一品牌》、《百靈果News》、《呱吉》、《Kevin英文不難》,這一系列的Podcast 節目,竟陪伴了不少人 2020 年的日常,主持人們也成為新一波的KOL(意見領袖),更吸引了不少 YouTuber、藝人、歌手,甚至是政治人物,紛紛開起了自己的 Podcast 節目。

延伸閱讀:專題|一張嘴直通你耳朵,Podcast廣告真的賣爆了嗎?
和當年 YouTube 剛起飛時一樣,創作者從創意發想、實際錄製、後期剪接、廠商合作接洽⋯⋯全都自己一條龍包辦,當 YouTube 越發成熟,才開始有網紅公司、製作公司等等「專業分工」。
Firstory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于子軒觀察,2020 年末,Podcast 的專業分工也已逐漸成形,除了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建立專門為 Podcast 而生的租借錄音室,更有規模化的 Podcast 製作公司在陸續籌備中,Podcast 不再單單是一個平台,正往產業化前進。
越來越多線上娛樂、線上內容出現,要瓜分一天寶貴的24小時,可以預見2020年後,我們的娛樂行為會更加多元,卻也更「碎片化」。
責任編輯:錢玉紘
- Disney+內容滿出來?迪士尼揭作品發布計畫,看娛樂巨頭如何備妥內容彈藥攻全球市場
- Podcast野蠻生長期、追上Spotify腳步!台灣平台業者SoundOn與KKBOX如何布局?
- 跟股癌合作像初戀、折扣打到心會痛!最早「蝦挺買」,眠豆腐揭密Podcast廣告成效
5 【2020重磅大事】最大合約在台灣!企業購買綠電成為新顯學


2020年,為什麼是台灣綠電交易元年?
台灣不只寫下綠電自由化新里程碑,經濟部標檢局公布兩波加總逾8億度的綠電交易量中,參與的產業涵蓋半導體、化妝品、生技業、律師事務所,台北101也攜手化妝品集團台灣萊雅,成為首個商辦大樓的綠電交易案,顯示購買綠電不再是科技公司Google、蘋果等巨擘的專利,成為各家企業因應國際ESG(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浪潮,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策略。
全球再生能源業至今簽署最大的企業購售電契約也在台灣!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向離岸風電大廠沃旭能源(Ørsted)購買未來20年大彰化西南第二階段與西北離岸風場共920MW裝置的所有發電量,實踐環境永續的具體承諾,背後反映的是國際供應鏈綠化的現象。
蘋果推動2030年碳中和,台積電宣示100%使用再生能源
蘋果執行長庫克自上任以來重視環境保護,承諾2030年整體供應鏈達到碳中和,代表未來iPhone、Mac的生產過程達到淨零碳排,為推動供應鏈綠化,蘋果早在2015年推動清潔能源供應商計畫,輔導供應商棄煤改採再生能源發電,迄今已有70家供應商承諾使用100%再生能源,台積電正是其中一員。
為了宣示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台積電在2020年7月27日正式加入國際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目標2030年全公司生產廠房的25%用電量為再生能源、非生產廠房100%用電量使用再生能源,最終2050年全球據點100%使用再生能源,某種程度是回應蘋果的要求。

不只台積電,鴻海、台泥均設下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承諾,表明對抗全球氣候變遷的決心,以及《巴黎氣候協定》所訂定的,在本世紀末全球升溫不超過攝氏2度的目標,連鄰國日本、南韓都宣示野心勃勃的碳中和目標,朝向低碳經濟已成為國際趨勢。
企業採購綠電,維持國際競爭力
過去企業採購綠電多半是為了達成企業社會責任(CSR),如今不用綠電可能面臨掉單的供應鏈壓力,被貼上不環保標籤。
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許多中小企業為國際知名品牌代工,意味著台灣供應鏈廠商勢必得提前佈局綠電採購,以維持企業國際競爭力。
不過眼前綠電交易仍有不少挑戰,根據RE100統計,約有38%的RE100成員需要仰賴台灣綠電供給,以實現100%綠電的目標,但目前市場上仍有綠電價格高、缺乏資訊透明度及中小企業採購綠電困難度高3個難關,有待政府及產業界共同解決。
責任編輯:錢玉紘
- 二戰結束也才減9億噸!疫情所賜,研究估2020碳排減24億噸、創紀錄
- 丹麥風電商CIP曝6處新離岸風場計畫,CEO為何倡議推浮動式風機?
- 第二波綠電交易大增7倍!萊雅、101大樓攜手,創商辦大樓企業購電首例
6 【2020重磅大事】禁令重創龍頭華為,5G、手機布局都掰了!


回首2020年,中美貿易戰是衝擊全球產業脈動的國際大事,而當中「華為禁令(Huawei Ban)」帶來的影響,連台灣半導體產業也是牽一髮動全身。
華為禁令自2019年5月15日頒布,該禁令公布後,當月台積電面臨到市值6兆新台幣的保衛戰(目前市值約13.22兆新台幣),反映了市場對於台積電僅次於蘋果的第二大客戶華為(14%)可能無法出貨的疑慮。
不只台積電,向來以提供高階手機鏡頭模組的股王大立光,也因為該禁令影響其「高規訂單」被停、且執行長林恩平更指出其他客戶拉貨也無法彌補。外界將矛頭指向華為手機,讓大立光股價重挫、最低點來到2955元,相比2020年的高點5210元來說,跌幅逾4成。
雖然川普政府一直透過「臨時通用許可證」方式暫緩市場上不得出貨給華為的限制令,但直到2020年5月15日的最後延長期限,影響開始出現。同天,台積電官方表示5月15日起不再接受華為海思的訂單、9月14日起不再出貨予華為。

「麒麟9000晶片將華為麒麟高階晶片的絕版品,」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公開場合上終於鬆口,意味著華為禁令終究讓他們失去了供應鏈的晶圓代工支援,並同時面臨到手機事業在市場發展上的阻礙。
中國半導體也坐困圍城,華為能否找到生路?
華為禁令的事件也凸顯了中國半導體的窘境。特別是華為好不容易以市占率20%的表現擠下三星、坐上手機出貨量第一的寶座。
余承東坦承,華為忽略了製造技術,即使華為海思擁有極好的IC設計能力,卻也必須仰賴如台積電這種一流的晶圓製造業者代工。
「技術、技術、技術,」余承東再三地強調,整個中國半導體都必須要正視對產業核心技術缺乏的能力,並同時對付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戰。
而不單是手機事業體受到衝擊,華為的另一個重要的網通業務也同樣面臨艱困處境。當全球都正積極佈局5G市場時,包括美國、英國、澳洲等國都相繼宣布禁止或限制使用華為5G的設備。不過,華為創辦人任正非依舊相信,在這波打壓之下將會加速華為的求生意志。
如今,華為啟動了斷尾求生、出售旗下子品牌榮耀(Honor)業務資產,而美國政府也陸續開放了三星、Sony等供應鏈的禁令,華為是否獲得了喘息、得到一絲曙光,仍有待觀察。
責任編輯:錢玉紘
- 蘋果、三星、華為都發表自製晶片,5nm之爭還要比「跑分」嗎?
- 神州數碼、小米可能是買家?傳華為要千億出售「榮耀」,為何放棄親民手機市場?
- 華為斷尾「榮耀」能找到生路嗎?分析師:這四雄搶食市場、雨露均霑
7 【2020重磅大事】台灣出招防堵中資!愛奇藝、淘寶台灣先後撤出


在2020年,OTT串流平台「愛奇藝」與電商平台「淘寶台灣」相繼撤出台灣,背後的原因,都與經濟部「防堵陸資」有關。
2016年愛奇藝台灣站開台,起初原本要直接在台灣設立子公司營運,但卻因為中資背景被經濟部投審會駁回,因此改透過代理商歐銻銻娛樂在台營運。到了2019年,根據凱度洞察《台灣OTT市場隨選影視戰況分析》統計,愛奇藝已成為台灣人常使用的OTT平台第二名,僅次於YouTube。
2019年4月,騰訊視頻海外版WeTV悄悄在台灣上架之後,再次掀起了串流影音的「中國文化入侵」疑慮,愛奇藝的中資背景爭議也再度被炒熱。

直到2020年8月,經濟部「在台灣地區從事商業行為禁止事項項目表」修正草案生效,代理或經銷中國OTT及相關商業服務,都被列為負面表列項目。因此,歐銻銻娛樂9月宣布停止代理業務,台灣站正式關台。
另一方面,電商平台「淘寶台灣」撤台的故事,也與愛奇藝十分類似。
阿里巴巴持股不到三成,經濟部仍認定代理商為陸資
2019年雙11之前,淘寶台灣站宣布上線搶攻台灣市場,由「英商克雷達」透過「品牌代理」的方式登台。
但才剛開站,時任立委余宛如就舉辦記者會指出,淘寶台灣提供「跨境供銷」新商業模式,是透過提供自中國淘寶選品、集運、降低手續費的一條龍服務,來吸引台灣賣家到淘寶台灣平台開店,但實際上是對台灣庶民經濟操控的新手法。
儘管阿里巴巴僅佔代理商英商克雷達28.77%股份,未超過陸資許可辦法中的30%持股認定標準,但因被判定董事會結構阿里巴巴有實質控制權,且後台營運技術支援及物流都高度倚賴淘寶香港,經濟部在2020年8月指出:淘寶台灣違反「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這也成為淘寶台灣在10月正式停止營運的主要原因。

在愛奇藝與淘寶台灣撤台之後,對一般消費者事實上影響不大,台灣民眾依然可以由「中國主站」跨境看愛奇藝追劇,也依然可以跨境購買中國淘寶站上商品。且政府雖出手禁止陸資登台,但對於相關業者來說,來自其他海外市場業者的威脅依然存在。
不過,另一方面,台灣政府此舉有宣示意義,意味著更進一步限縮中資在台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錢玉紘
- 進口包裹大增541%!高哩程購物正夯,亞洲跨境電商10年成長、競爭版圖一次看
- 愛奇藝條款正式上路!歐銻銻娛樂終止代理,原本的付費會員何去何從?
- 愛奇藝遭控財務造假、年營收膨風500億!究竟是中國版Netflix還是第二個瑞幸?
8 【2020重磅大事】緯創、可成賣出中國廠,蘋果供應鏈展開遷徙潮


美中貿易戰開打後,各國保護主義興起,加速將台商邁向全球化。2019年下半開始,蘋果讓耳機、音箱等周邊裝置離開中國製造,2020年又點頭讓iPhone在越南、印度組裝,蘋果供應鏈產能開始移動,科技製造業淡出中國的大遷徙正式展開。
緯創開第一槍,撤中國進印度
緯創在2020年7月17日,宣佈以33億人民幣(138億台幣)出售昆山廠給中國大型代工廠立訊,相關作業預計2020年底前完成。緯創是第三大iPhone組裝廠,由於鴻海跟和碩幾乎是6:4瓜分iPhone訂單,緯創單量未達規模經濟,法人評估過去並沒有在iPhone組裝業務賺到錢。
當時市場誤解為iPhone訂單利潤差,緯創趁早淡出,事實上,緯創的印度三廠正在加速擴廠中,其實也正是為了要繼續吃iPhone訂單,而蘋果計畫也扶植在地供應鏈,以符合各國的保護主義,兩者策略不謀而合。
可成跟進,台灣成第二大製造基地
緊接著,8月18金屬機殼大廠可成也宣佈將把泰州廠賣給藍思科技,這是可成最大的iPhone機殼基地,藍思出價高達14.27億美元,約當新台幣428億元,預計2020年底完成交割。
由於泰州廠佔可成營收4成,2021年可成將短少該部分營收,但10%左右金屬框架產能仍將支援藍思,未來藍思會自己生產iPhone金屬邊框並與自家保護玻璃嵌合,並取得可成的產能支援。

可成淡出40%中國製造後,在中國宿遷仍有龐大產能,同時也積極提高台灣產能佈局,宣佈將以5G及汽車產業為主要進軍重心,著眼10~20年的佈局。洪水樹強調,可成賣掉泰州廠後,機殼產能仍非常龐大,尤其機構相關領域,可成還是有佈局非常完整的製造平台矩陣,「我們連刀具都自己做,模具鋼進廠內變成模具治具。」他也強調,沒有規劃投資藍思科技。
在兩大蘋果供應商展開產能挪移後,科技製造業集中一國生產的時代已經終結。

大廠搶進東南亞,貿易戰持續推動全球化
而代工龍頭鴻海2017年宣佈在美國設廠後,緯創、仁寶、英業達也先後宣佈前進越南,和碩則前進印尼,廣達投資泰國,英業達設廠馬來西亞,分散腳步啟動,整個族群移動大概花了2~3年時間。
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分析道,「2013年美國客戶就希望供應鏈分散,曾提出一份14個亞洲低成本國家建議報告,7年下來,除了中國外,台灣在其他13個亞洲國家製造占比都已經增加,貿易戰只是加速全球化速度,2020年除台商回流,也有一部份到東南亞,現在又往印度去。」
他估計,如今電電公會會員約5~6成製造產能仍在中國,但東南亞製造比已經達2~3成,墨西哥約2成,公會將持續促進台墨互動,更預期2021年以東南亞交流為重要推動方向。
責任編輯:錢玉紘
- 印度製造甜嗎?鴻海、緯創、和碩上車後,蘋果全球2大最佳供應商新日興、可成怎麼說?
- 可成退出iPhone價格戰!談紅色供應鏈恐懼症,洪水樹:別把電子五哥當塑膠
- 緯創把年營收1,422億元的iPhone廠賣給立訊!拆解蘋果庫克的「騰籠換鳥」盤算
9 【2020重磅大事】電動車進入百花齊放時代!駛向歷史轉折點


人類歷史上有許多科技的重大轉折。移動工具,從一開始的馬車,進展到燃油汽車,正在歷經進入「電動化」的關鍵時刻;疫情攪局的2020,就是電動車市場相當熱鬧的一年。
電動車之所以成為產業關鍵字,主要有兩大原因。首先,是全球主要大國,為了環保減碳等因素,紛紛訂出了禁售燃油車的年限。
像是美國將從2035年起,不再銷售燃油車;日本規劃在2030年,新車禁售燃油汽車,只能販售混合動力及電動車;英國也訂出2030年起禁售汽、柴油新車的政策。綜觀全球大國,禁售燃油車都是未來10~15年後必然的事實。
因此現在要買車的人,也必須考慮到未來想換車時,是否還有燃油車的二手市場;而對於傳統車商來說,當前更是轉型的關鍵時刻,必須盡快推出量產的電動車產品,才能因應時代變革。

2020年電動車崛起的第二個主要原因是,全球各大車商紛紛推出了量產的電動車產品,並提出發展規劃,消費者不再只有特斯拉(Tesla)可以選擇,正式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
豪華跑車品牌保時捷(Porsche)就計劃在2022年前,投資60億歐元開發電動車技術,目標是在2025年,讓保時捷整體銷量的一半是混合動力車或純電動汽車;奧迪的品牌目標則是在未來五年投入150億歐元研發電動車技術,並在2025年於全球推出至少20款純電動車產品。
越來越多電動車出現,也進一步帶動充電基礎設施普及,消費者擔心「里程焦慮」也會隨之降低。
MIH電動車平台出現,成為台灣下一個科技發展重點
而對台灣來說,電動車可能是另一個產業崛起的新機會,裕隆跟鴻海新設合資鴻華先進公司推出「MIH電動車平台」,則是2020年的另一個焦點事件。
「過去台灣的科技發展,一路從PC到智慧型手機,下一個會是什麼?」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曾認為,答案非常有可能就是電動車。
但是科技廠商業打入汽車產業,其實難度非常高。鴻華先進副董事長左自生分析,開發一個傳統汽車平台少說需要20~30億美元,費用非常龐大,且開發時間長,至少要4~5年。此外,傳統車廠都已經有自己的平台,科技廠要跨足並不容易,更不用說台灣市場規模小,很難撐起如此龐大的開發規模。

但劉揚偉強調,MIH電動車平台的初衷是要讓科技產業的電子技術能被充份發揮,讓有意切入電動車領域的電子業者有管道可以進入。因此邀請各界夥伴加入,共同建構電動車軟體、硬體與零組件的生態系,打造「電動車版的Andriod系統」。
他預言:「未來的車子一定便宜,原因是電動車不再只是靠一家公司,而是要靠平台。」
台灣奧迪總裁Matthias Schepers也認為,「未來5-10年,不只是車子,我們生活的方式,也會有很大的改變。」而現在,我們正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
責任編輯:錢玉紘
- 【圖解】Model 3蟬聯電動車銷量冠軍!這輛20萬有找的小車成大黑馬,魅力在哪裡?
- 2021電動車將大爆發!造平台打群架,劉揚偉:未來車子一定便宜
- LINE TAXI也能叫到電動車,攜手格上Smart Taxi!車隊靠什麼誘因吸引司機?
10 【2020重磅大事】微軟、Google資料中心接連落地,替台灣創造新機會


從台南一路往北走,包括雲林、彰化等地,都有Google資料中心的身影。7年內,這間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陸續在台設立了3處資料中心,其中台南跟雲林(2020)更是在短短2年內快速拍板定案。
2020年,台灣也迎來了微軟第一座資料中心,並成為Azure全球第66個資料中心區域。雖然官方不願透露這次資料中心的地點、以及總投資金額,但是微軟總經理孫基康明確表示,這是微軟在台31年來最大的一筆投資案。

國際大廠紛紛將資料中心在台落腳,從三大公有雲業者:AWS(亞馬遜)、Azure及Google來看,僅剩AWS尚未有動作,不過目前也有與林口新創園區共同成立聯合創新中心。而微軟、Google的資料中心來台落地,帶來的除了有更多的工作機會外,也從更多研發團隊來台的佈局、奠定了台灣產業全球地位的重要性。
根據Google官方揭露的資訊,10年來Google網路基礎建設投資在台共創造了7.2萬個工作機會,員工人數也增加了5倍左右、成為美國之外擁有最多員工的國家,2020年底在板橋的全新辦公園區也將落成,由核心工程團隊進駐。
至於微軟,在宣布資料中心落地的同時,也公布將在台成立「Azur雲端硬體與基礎建設團隊」,打造海外最大的雲端硬體研發中心,並希望透過這次投資案,帶動4年後約300億新台幣的經濟產值與3萬個工作機會。
雲端大廠看中台灣:資安素養高、電費低
不願具名的雲端服務業者指出,雲端大廠來台設立資料中心,對原先就採用這些大廠服務的企業來說,連線速度上會有所提升,但感受上其實並不是那麼強烈,他認為這些雲端業者主要還是看準台灣的政局穩定、對資安的素養較高,以及電費相對便宜的誘因所致。
如微軟、Google也都宣示採用再生能源的決心。微軟就表示全球資料中心將在2025年達到100%再生能源的使用,而Google目前更是全球最大的再生能源買家,這對於推動台灣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也有相當程度的幫助。
但不可否認,在數據即是黃金的年代,擁有不同雲端大廠的資料中心來台落地,除了看得到的工作機會、商機外,也可能是台灣在面對動盪局勢下的「新屏障」。
責任編輯:錢玉紘
- 微軟攜手淡江打造全台首座「全雲端校園」!每年培育6千名AI人才,還有哪些智能計畫?
- Google證實第三座資料中心落腳雲林!因疫情而生的投資新計畫是什麼?
- 基礎設施:資本支出翻倍達7千億元,Google 3年內加碼9座亞太資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