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 App 外送服務的興起,喚起消費者「不想出門」的風氣:舉凡 FoodPanda、UberEATS 和主打「社區經濟」的有無外送,都看中了「懶得移動」的強需求;而身為讓人類生活更方便的機器工具,當然也不會忽略移動這塊需求大餅,結合人工智慧與新技術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未來移動」。
所謂未來移動,為泛稱所有增加移動效率的新移動技術,包含但不限於人的移動、貨物移動、或協助人們旅行的工具等等。未來移動有可能是長距離(城市之間)、中距離(建築之間)或短距離(建築內)的代步移動:像是可騎乘行李箱 MODOBAG 及形似移動座椅的 UNI-CAB -都被應用在機場或大型商場內做為短距離的代步移動,減少工作人員和乘客的無謂奔波、舒緩尖峰時期的人潮壓力。
「行動輔助工具」也算是未來移動的一種,包含會跟著你走、自動閃躲障礙物的行李箱 COWAROBOT 與 NUA、或跟著你飛幫你自拍的 Dobby 無人機,都能讓你在走路時空出手做想做的事情。(編按:但還是要看路就是了)
提到增加移動效率,當然不免俗地提到最近正夯的智慧車,結合機器智慧,協助(或代替)人類做出安全的判斷,智慧車依照機器涉入駕駛行為的程度深淺分級,最高等級如 Nvidia 和 Audi 協手推出的「Q7」,就能透過機器學習辨識並閃躲障礙物,實現無需人類操控的全自動夢想;聲稱配備優於特斯拉卻在CES展上凸槌的「Faraday Future FF91」,以及 Toyota 的概念車「Concept-愛i」或 Honda 的 NeuV 也同屬這個等級。
但可別以為智慧車離實現還很遙遠,300 多萬的 TESLA Model S 已經在台灣上路,最基礎的智慧車如針對年輕首購族推出的 LUXGEN S3, 主打入門的車聯網配備,結合 3D 影像技術,有效縮小駕駛視野盲區來降低意外機率,已在市面上推出,最低只需 55 萬台幣就可入手。
前面提及機器人能夠取代高注意力需求的工作,長期值勤的公車司機當然也包含在內-智慧大眾運輸工具如賓士推出的「夜店風」概念半自動公車 Future Bus;以及在拉斯維加斯上路,年省 2,740 萬台幣的全自動電動公車 Arma,都旨在降低公車司機的需求及成本,Arma 更完全無需人類司機存在,全電力發電也消除了碳排放汙染的困擾。
既然是未來移動,當然也可能顛覆傳統大眾運輸的玩法-誰說公車一定要有固定路線?在舊金山街道間穿梭的 Chariot,可以自動描繪出有最多需求的路線,讓消費者可以用大眾運輸的價格享受類似計程車的服務,2016 年已達到了每月 100 輛 Chariot 和 50,000 名乘客的亮眼成績。也許你會問,那如果位置較偏僻 Chariot 不判定為行駛路線怎麼辦?結合著名人工智慧 Watson 的無人公車 Olli 也許能夠滿足你,只要在 App 設定搭車與下車的位置,Olli 就會判斷出最有效率的路線來載你,還能夠在車上跟你聊天,推薦好評店家與景點,但 Olli 目前尚未正式上路。
大眾運輸有了,物流運輸也不缺席,賓士除了推出 Future Bus,也推出智慧貨車 Vision Van,使用「後車門結合貨架」的設計,裝貨卸貨全都交由機器人包辦、並同時運算最短貨運距離,連送貨都有無人機幫忙,一絲一毫的時間都不浪費,可惜的是目前還只屬於概念階段。
現代人繁忙無比,繁忙程度未來恐怕有增無減,移動運輸作為綠色經濟,能夠降低交通堵塞壓力、增加時間使用效率,被機器人全自動取代的可能性相當高,1999 年駭客任務的觸控螢幕操作在當時還算是「科幻」情節-也許在不久的未來,現在科幻電影上演的飛天車戲碼將會在現實照樣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