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FinTech,Financial technology),近幾年來逐漸受到關注和重視,各個科技、新創巨頭像是阿里巴巴、Apple、Google、Airbnb、Uber等,都欲爭食金融科技這塊大餅,而金融科技也會逐步改變未來商務的樣貌。
其實,金融科技的商業模式不難理解,透過利用現代各種更加便利的資訊科技或載具來直接或間接改善各種現行的金融交易模式,以更方便、簡易、透明的操作吸引消費者進入(lock-in),藉服務收集行為數據,利用演算法與數據分析,媒合最適消費者與企業方的交易模式,直接改善信用評價、借貸、融資、保險等各方面財務模型的參數或模型本身,免去一切過去資訊不對稱下所造成的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等問題。
對消費者來說這些金融科技產品,最直接接觸到的有:支付、投資、融資及保險等領域。
金融科技的日常:支付,是兵家必爭之地
對於支付工具,可能目前會馬上連想到剛「登台」不久的Apple Pay,Apple Pay 3月29日登台,便在台灣引起不小的輿論風潮,但其實說道手機可以同時儲存多張信用卡,其實2015年開始就有過不少的新創公司嘗試製作多張信用卡結合在一卡的技術,像是美國新創公司Coin、Plastc、Swyp、Stratos此四家公司,率先設計出一張信用卡便可以呈現有多種卡片的功能,只需要帶著一張信用卡與手機,信用卡便可以隨心所欲的變幻出你想要使用的卡片,減少帶著多當信用卡的負擔。
另外,針對不同的支付場景,許多企業與創業者也開發出不同有創意的支付形式,像是美國電商龍頭Amazon就設計出一個美好的想像Amazon Go,去超市買東西可以直接「拿了就走」;搶在Amazon之前就有新創業者Selycart 也嘗試做出自行刷條碼結帳的方式免去排排站等待結帳的時間;同樣也是新創業者Spend則開發新的磁場技術MFE (Magnetic Flux Emulation)挑戰Apple Pay 與Google Wallet,像悠遊卡「嗶!」一下就完成;Google也不惶多讓做出語音付款,只要說出通關密語「我要透過Google來付錢 (I’ll pay with Google)」,就能免去掏錢包的窘境(編按:以後要搶著結帳,就比誰喊的最大聲!);IBM也與VISA合作,做出物連網裝置的付費系統,任何東西都能夠依照使用的次數收費,而不用一次買斷,創造新的消費模式。
美國金融新創正短兵交戰於自助化投資理財工具
當金融交易資訊都已數位化的方式傳遞和儲存時,所有的資訊都將會更透明化,也有企業透過這些資訊,幫助使用者分析做最適當的理財理財規劃,像是來自於加州的新創公司Wealthfront,幫你分析市場上的投資標的,免去投資者找尋資訊的時間,並透過AI演算,提供符合需求的投資建議。
大家都感覺到物價越升越貴但存款利率卻處於相對低點,同時人們也面臨到平均壽命隨著醫療進步而逐漸延長,對於退休之後將近有40年「無薪」生活的財富規劃,顯得越來越重要。同樣來自於美國的新創公司Betterment,進一步將投資理財鎖定在多數人都會面臨到的退休理財規劃,依照投資者希望的退休年限與目前的年薪收入量身打造符合使用者人生規劃的投資組合。
掌握你數據就是老大哥?有數據者必得信用天下
說到「信用借貸」讓人想起英國電視劇《黑鏡》(Black Mirror)第三季中第一集「急轉直下 Nosedive」,在這個世界中,每個人像是借貸、租車、買房、交友等生活大小事,都會依照「你的分數」而定。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這樣的世界可能將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阿里巴巴旗下的芝麻信用便是開啟這場金融評價大門的鑰匙。芝麻信用的評分就與《黑鏡》所描繪的世界類似,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的生活紀錄作為評分的依據,像是透過信用評分你可以免押金地租借東西、借雨傘、租車、行動電源等享受生活的便利,但同樣地一旦借物未歸還,便會折損你的信用價值。芝麻信用評分依據五個向度:身份特質、行為偏好、履約能力、人脈關係、信用歷史。特別注意到的是,其中,身份特質、行為偏好、人脈關係此三項是過去計算借貸信用中,較少被關注的項目。
而這些芝麻信用評分便是使用者未來進入金融交易的籌碼,金融交易可以延伸到螞蟻金服等其他的理財工具、支付平台與融資業務。未來任何的信用數據資料都會是每家企業評估客戶最重要資產。
對於這樣的趨勢,中國大陸就有業者直言金融科技其實就是「大數據金融」,也越來越多的中國網路金融巨頭都加入這個戰場,極力布局任何能蒐集使用者數據的場域。
目前台灣網路借貸、貸權轉移平台也逐漸萌芽,像是LnB 信用市集、鄉民貸、LendBand、應收帳款轉讓平台BZNK還有來自於新加坡和中國的債權轉讓平台「新聯在線」等。當未來台灣的法規有更多的彈性空間時,對於借貸的想像將會走向更多元、層面更廣闊的應用情景。
資訊科技業者正虎視眈眈瞄準金融產業的最後堡壘:保險
隨著金融科技在亞洲有著高達300多億美元的投資金額,世界逐漸把矛頭指向更專業的保險與鑑識科技。不少原本在保險領域的業者為了怕被金融科技的風潮給取代,決定搶先踏入科技領域,像是南山人壽、富邦人壽、日盛金控等大型保險金控公司都紛紛投入線上保險的業務當中,不難從這些現象當中看出未來金融保險產業的趨勢方向。
除了壽險之外,產物保險也逐漸受到金融科技的影響而悄悄發生改變。隨著車聯網的時代來臨,汽車駕駛中的各種資訊都能輕易被收集、分析,所造成的結果可以讓保險業者能依據使用者的駕駛習慣,以最適當的價格收取保費,精準化保險業者的風險評估,像是UBI車險就被視為極具潛力的保險創新服務之一。
另外,各式各樣的保險新創逐漸浮現,添加各式各樣的「額外功能」,國外就出現結合AI的P2P保險業者「Lemonade」,透過聊天機器人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後,備置適合的保險方案,並且將客戶剩餘的理賠金額「全數」捐贈給慈善機構,讓保險者邊做保險邊做慈善!
相較於台灣,金融法規相對開放的中國大陸,對於金融金融保險更是蓬勃發展,像是阿里巴巴與騰訊這兩家科技巨頭都蓄勢待發的想分食保險這塊金融大餅,攜手與台灣保險業者合作,一方面取得保險業的know-how,一方面也幫助台灣業者打入中國市場,在台灣每人平均有2.4張保單,而中國美人卻只有0.1張,保單成長的空間與中國人口的基數,未來的成長規模更是不容忽視。
4/27-4/29未來商務展,立即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