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演藝術的世界裡,如何讓馬戲技藝跳脫驚嘆的代名詞?天馬戲結合精湛技藝、音樂劇與教育推廣的靈活路線,讓表演藝術破圈而出,開創無限可能。從國際精品到科技企業,天馬戲如何以藝術的專業與創意,為跨域產業挹注美學價值,闢一條共榮的新路?
「我10歲進國光劇校(現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一路練了12年,從武術、舞蹈到雜技,這些技藝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天馬戲負責人杜偉誠感性地說。大學期間,他已是街頭藝人,在信義香堤大道演出,也曾代表台灣赴海外比賽、奪下小丑冠軍。「大家看到我的表演,總是會驚呼好厲害、苦練很久吧,但我覺得似乎缺少留下記憶與感動。」杜偉誠的自我覺察,開始驅動他的創想。
「我發現,百老匯音樂劇『貓』、『獅子王』的劇情也有很多翻轉、技藝,音樂劇是一種綜合藝術的展現,也能讓感動的記憶點延伸。」2020年,他創辦天馬戲創作劇團,帶領團隊打造全台唯一的原創馬戲音樂劇,融合戲劇、歌唱、肢體與特技,讓觀眾既能感受驚奇,也能被故事打動。「我看太陽馬戲團時發現,世界上能唱能飛的馬戲演員其實很少,我們希望用音樂劇的形式,讓馬戲更有記憶點。」打破馬戲雜耍技藝的刻板印象,創作出「有靈魂的馬戲」,正是天馬戲的核心精神。
專業表藝團隊X商業美學 讓品牌活動更有靈魂
天馬戲的團隊成員有來自馬戲、戲劇、音樂、舞蹈等多元藝術專業,擅長將藝術語彙與商業需求結合。近年合作品牌包括LV、天梭錶、各大汽車與精品業者,以及研華科技、華城電機、南亞科技等企業活動,展現靈活彈性、客製化能力強大的藝術展演力。
舉例來說,與LV合作龍年巡演,團隊以「舞龍、財神+皮箱+金元寶」的創意語彙,打造專屬龍形表演;或為天梭手錶新款設計街頭時尚風格秀,讓馬戲的張力與品牌精神自然呼應。「我們的優勢是能說品牌語言,也懂藝術語彙。」杜偉誠說。
除了商業演出,他們也與中信文教基金會合作,深入偏鄉推廣藝術教育,讓孩子親手接觸雜耍與肢體表演,讓藝術也能成為啟迪心靈的沃土。
不過,2020年天馬戲成立沒多久就遇上疫情,所有演出停擺,團員暫時轉向教學、線上互動與小型演出。那段沉潛時期,杜偉誠親自帶著團員討論創作、練習技藝,也反思品牌未來方向。挺過疫情,積蓄的能量開始爆發。2024年,天馬戲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ISO 20121永續活動認證的藝文團隊,並在2025年受邀代表台灣參加韓國大邱國際音樂劇節,讓創團之作正式登上國際舞台。
截至目前,天馬戲累積劇場演出超過百場、觀眾人次逾兩萬,商業演出收益突破千萬。每逢暑假與年末旺季,團隊每週都有5至6場活動演出,足跡遍及全台,也透過大型企業活動將馬戲帶入更多生活場景。
透過加速器 坦然創業心境,讓藝術被投資者看見
參與文策院文化創業加速器,讓杜偉誠第一次從創業者的角度重新審視藝術事業。「除了從未接觸過的投融資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讓團隊被投資者看見。」他說。
文策院提供的一對一陪跑,對他而言更像「心靈輔導」。擁有國樂背景,同時熟悉投資思維的劉承啟陪跑顧問,能以藝術家的語言談資金與策略,更懂得文化創業者的心境,「創業常常是孤獨的,顧問讓我有機會誠實面對自己的不安與不自信,每一次對話都非常可貴。」
透過文化創業加速器的課程,他學會規模化營運,以及如何以專案募資吸引3萬至300萬不等的贊助與投資。「以前我總覺得自己是藝術家,不擅商業。現在我知道,創辦人本身可能就是企業的天花板!若自己不成長,公司也不會成長。」杜偉誠真誠分享。
從造夢者到造山者 發揮跨界影響力
10月,由NETFLIX原創影集《回魂計》委託製作、並由必應創造委託天馬戲創作劇團負責的開場客製演出,由杜偉誠擔任製作人,集結30位優秀表演者,造就史無前例的精彩商業大秀。這齣作品不僅象徵創團5年的里程碑,也展現台灣原創馬戲的創作力。
杜偉誠希望未來能建立類似「迪士尼式的IP生態」,將馬戲角色與故事延伸至動畫、兒童劇與授權產品,打造台灣的馬戲宇宙。同時,他也積極與企業合作發展「藝文ESG」模式,像是與華城電機合作在桃園廠區周邊進行社區活化演出,串聯育幼院與養老院,讓藝術進入社區、創造共感。
參與文化創業加速器的過程中,他不僅學會以更務實的角度經營藝術,也重新整理了團隊的歷程與使命,「原來我們已經累積了這麼多,這讓我很感動。」
未來,他希望天馬戲能成為台灣表演藝術歷史上的「造山者與改變者」,推動人才永續與產業成長。短期內,他將專注於組織與財務優化;中期目標則是確保營運穩健、延續品牌生命力。他說,「活下去、活得長久,是我們的長期目標;讓更多人因為我們而相信藝術的力量,才是終極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