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行與古典音樂主導的臺灣西洋音樂市場,爵士樂受到的關注相對邊緣。為了推廣爵士樂饒富多元文化的藝術價值,臺北爵士大樂隊以專業大編制與製作能量,逐步建立完整的演出、教育與出版體系,企圖將爵士樂從小眾推向主流,開展臺灣音樂產業的多元可能。
爵士樂的重要性體現在其豐富的文化影響、獨特的音樂表現形式和深刻的藝術價值。它不僅是美國文化的重要遺產,也是一種自由、即興且富有創新的音樂表達方式,它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並不斷發展,成為一種獨特且廣受尊敬的藝術形式,更影響後來的流行音樂發展。
深耕音樂展演與教育 體現爵士樂的重要價值
回顧2014年的臺北爵士大樂隊的創始初衷,「音樂人需要對外的公司,更重要的是,爵士音樂需要被臺灣音樂產業重視。」身為爵士樂手的創辦人李承育,推崇爵士音樂的價值,更積極投身推廣。因此,成立初期,臺北爵士大樂隊便拉開服務範圍,從一般商演、客製化演出,到高端音樂會與國際合作音樂節,試圖打造一條專屬於臺灣爵士樂的完整價值鏈。
除了演出,團隊也承接大型音樂節與政府專案,並持續製作發行臺灣爵士音樂的唱片製作。李承育強調,他們的核心優勢是整合幕前幕後專業的團隊能力。「有些人會問:舉辦音樂節或是政府專案,公關公司也能做,為何是你們?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是音樂人,每個策畫細節都是以音樂本身為核心出發。」包括能邀請專業的樂團、音樂會製作團隊,幕前幕後都有豐沛資源與經驗,也讓音樂節的規劃更完整細緻。
走過20年,臺北爵士大樂隊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讓外界理解他們不只是「一支樂團」,而是一個推動文化環境的行動者。李承育說:「我們期許深耕文化影響力,努力帶動整個爵士音樂的生態。」
這份心意在長期的堅持之下,逐漸開花結果。每年固定開設2期、每期12堂的音樂課程,招募業餘愛好者與學生持續投入爵士樂,並在登台成果發表,不僅從中培養新生代的音樂能量,更藉此成立4至5個附屬爵士團隊,讓愛樂的能量久久延續。此外,團隊也完成全臺超過70至80場爵士推廣校園巡演,讓爵士樂教育向下扎根。
在製作領域不間斷的累積,也為他們厚植實力。自2012年起,臺北爵士大樂隊所屬的「奧尼斯音樂有限公司」已發行逾20張臺灣爵士唱片,皆為臺灣爵士樂界的重要樂團與音樂家的作品,不僅獲得文化部補助,更多次入圍金音獎與金曲獎。李承育認為,唱片出版是記錄臺灣爵士樂發展的重要方式,「10年、20年後,這些作品就是臺灣爵士樂的品牌檔案。」
從製作發行到大型音樂節 多元商模積累產業實力
談到品牌績效,李承育舉出兩個代表案例。其一是「臺北爵士音樂節」,以大樂團編制與完整活動規劃打造亮點,不僅能練就承接政府超過500萬元的大型專案能力,更逐步打造臺北爵士音樂節成為城市文化名片。
另一個案例是「中山堂廣場音樂節」,透過策展思維與專業製作,他們成功吸引跨領域觀眾,單場演出觀眾數可達數千人次,也為團隊打開更多商演與合作機會。這些數字背後,正是專業度與信任感的累積。
目前,臺北爵士大樂隊的營收來源仍以政府補助與專案製作為主,約占8成,商業演出占比約1-2成。李承育坦言,對於長期經營品牌,營運仍需思考更健全的商業模式。
加速器的啟發:聚焦核心策略 落實可持續的營運
參加文策院文化創業加速器,恰是回應臺北爵士大樂隊的課題:如何重新檢視營運模式與創造募資可能。李承育說,「很多音樂人是藝術背景,不懂財務、管理,文化創業加速器的工作坊讓我們學會用數據與報表說話,也開始意識到如何設計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業師的一對一輔導。業師直言,若要獲得投資人青睞,團隊必須釐清「核心要做什麼、哪些要放掉」,避免過度分散精力。另外也有業師提醒,唯有聚焦核心價值,營收才能逐步累積。這些盲點破解,讓李承育更確立「以大樂團品牌為核心」的策略,並且深刻思考業務發展重心與比例。
透過文化創業加速器,團隊將規劃「2026年度音樂會」的募資專案,並積極洽談企業贊助。這場音樂會,臺北爵士大樂隊將與多次榮獲葛萊美獎的當代Smooth Jazz 薩克斯風演奏代言人「Eric Marienthal」合作。李承育說:「這是跨國音樂對話,也是我們品牌走向國際的重要一步。」
「參與文化創業加速器的最大收獲,是認識不同領域的文化創業者,看見他們的挑戰,也映照我們自己的問題。」這些經驗,讓他更懂得將藝術理想與市場需求對接,並學會以跨界合作延伸品牌能量,讓臺北爵士大樂隊持續為臺灣爵士樂書寫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