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園到國際舞台的多元價值鏈 臺北爵士大樂隊打造臺灣爵士樂新格局
專題報導| 文策院第六期文化創業加速器-20組文化創業團隊齊聚,開啟創業新篇章
01
天馬戲讓馬戲顛覆傳統想像 讓表演藝術破圈而出、攜手品牌加乘價值
02
跨界喜劇如何成為一門生意?從嚎哮排演到揪喜郎 「文本X市場」雙軌建立新商模
03
推動勸世三姊妹進入外百老匯 音速媒合以企業思維為躍演劇團挹注動能 擘劃音樂劇IP國際版圖
04
如何突圍劇場票房難題?超會製作以行銷X製作雙刀流突圍市場 助產業永續
05
從校園到國際舞台的多元價值鏈 臺北爵士大樂隊打造臺灣爵士樂新格局
06
讓變裝文化跨出同溫層!灣島娛樂如何打造彩虹經濟鏈、突圍小眾市場?
07
直面消費者到授權合作,印花樂如何以雙引擎驅動台味設計新能量?
08
以經紀與授權專業為後盾 安貝司要讓台灣原創IP高飛全球舞台
09
從創作者轉身經營者,如何學會與資本對話?美學經濟要以跨界IP再創新局
10
從出版走向動漫、娛樂 海穹文化如何以多元運營深化台灣奇幻品牌IP?
11
從代工到IP孵化 銀展創藝如何以AI促使內容產業穩定量產、價值鏈再升級?
12
從八十八顆芭樂籽到B Festival 共勉之如何用產業力延續搖滾精神?
13
從培育新世代樂團,到挑戰跨國巡演,睦木文化如何為獨立音樂找到文化品牌的永續動能?
14
用捏麵偶工藝開啟文創藍海!旋轉犀牛以定格動畫打造跨域IP價值鏈
15
從票房佳作到全球串流 金盞花大影業如何建構台灣影視穩健輸出之道?
16
科技藝術如何跨出小眾市場?現實與理想間的拉扯,電慈學機組尋找藝術與商業的交會點
17
「乙方」如何轉身為「甲方」?草原市務所以策展力突圍文化產業新經濟
18
從推理解謎到沉浸體驗 朱雀互動以實境娛樂開啟產業新想像
19
從實境解謎到AI「方舟」 牧天如何以科技打造文史新模式?
20
在科技城寫下文化故事 鴻梅文創如何用場域與品牌創造新竹新價值
05

從校園到國際舞台的多元價值鏈 臺北爵士大樂隊打造臺灣爵士樂新格局

在流行與古典音樂主導的臺灣西洋音樂市場,爵士樂受到的關注相對邊緣。為了推廣爵士樂饒富多元文化的藝術價值,臺北爵士大樂隊以專業大編制與製作能量,逐步建立完整的演出、教育與出版體系,企圖將爵士樂從小眾推向主流,開展臺灣音樂產業的多元可能。

主題音樂會「感爵臺灣」,為臺北爵士大樂隊於2015年起自主發起「臺灣歌謠爵士委託計劃(TJCP)」計
主題音樂會「感爵臺灣」,為臺北爵士大樂隊於2015年起自主發起「臺灣歌謠爵士委託計劃(TJCP)」計劃,以經典臺灣歌謠與童謠為基底,委託國際當代知名作曲家改編成爵士大樂團版本,並透過「錄音及現場演出發表」、「樂譜出版」、「國際樂團邀演」等方式推廣臺灣本土音樂。
圖/ 臺北爵士大樂隊

爵士樂的重要性體現在其豐富的文化影響、獨特的音樂表現形式和深刻的藝術價值。它不僅是美國文化的重要遺產,也是一種自由、即興且富有創新的音樂表達方式,它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並不斷發展,成為一種獨特且廣受尊敬的藝術形式,更影響後來的流行音樂發展。

深耕音樂展演與教育 體現爵士樂的重要價值

回顧2014年的臺北爵士大樂隊的創始初衷,「音樂人需要對外的公司,更重要的是,爵士音樂需要被臺灣音樂產業重視。」身為爵士樂手的創辦人李承育,推崇爵士音樂的價值,更積極投身推廣。因此,成立初期,臺北爵士大樂隊便拉開服務範圍,從一般商演、客製化演出,到高端音樂會與國際合作音樂節,試圖打造一條專屬於臺灣爵士樂的完整價值鏈。

除了演出,團隊也承接大型音樂節與政府專案,並持續製作發行臺灣爵士音樂的唱片製作。李承育強調,他們的核心優勢是整合幕前幕後專業的團隊能力。「有些人會問:舉辦音樂節或是政府專案,公關公司也能做,為何是你們?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是音樂人,每個策畫細節都是以音樂本身為核心出發。」包括能邀請專業的樂團、音樂會製作團隊,幕前幕後都有豐沛資源與經驗,也讓音樂節的規劃更完整細緻。

走過20年,臺北爵士大樂隊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讓外界理解他們不只是「一支樂團」,而是一個推動文化環境的行動者。李承育說:「我們期許深耕文化影響力,努力帶動整個爵士音樂的生態。」

這份心意在長期的堅持之下,逐漸開花結果。每年固定開設2期、每期12堂的音樂課程,招募業餘愛好者與學生持續投入爵士樂,並在登台成果發表,不僅從中培養新生代的音樂能量,更藉此成立4至5個附屬爵士團隊,讓愛樂的能量久久延續。此外,團隊也完成全臺超過70至80場爵士推廣校園巡演,讓爵士樂教育向下扎根。

在製作領域不間斷的累積,也為他們厚植實力。自2012年起,臺北爵士大樂隊所屬的「奧尼斯音樂有限公司」已發行逾20張臺灣爵士唱片,皆為臺灣爵士樂界的重要樂團與音樂家的作品,不僅獲得文化部補助,更多次入圍金音獎與金曲獎。李承育認為,唱片出版是記錄臺灣爵士樂發展的重要方式,「10年、20年後,這些作品就是臺灣爵士樂的品牌檔案。」

近幾年擔任臺中爵士音樂節開幕或閉幕主秀樂團,創造單日近10萬的人次觀眾。圖 _臺北爵士大樂隊.jpg
近幾年擔任臺中爵士音樂節開幕或閉幕主秀樂團,創造單日近10萬的人次觀眾。
圖/ 臺北爵士大樂隊

從製作發行到大型音樂節 多元商模積累產業實力

談到品牌績效,李承育舉出兩個代表案例。其一是「臺北爵士音樂節」,以大樂團編制與完整活動規劃打造亮點,不僅能練就承接政府超過500萬元的大型專案能力,更逐步打造臺北爵士音樂節成為城市文化名片。

另一個案例是「中山堂廣場音樂節」,透過策展思維與專業製作,他們成功吸引跨領域觀眾,單場演出觀眾數可達數千人次,也為團隊打開更多商演與合作機會。這些數字背後,正是專業度與信任感的累積。

目前,臺北爵士大樂隊的營收來源仍以政府補助與專案製作為主,約占8成,商業演出占比約1-2成。李承育坦言,對於長期經營品牌,營運仍需思考更健全的商業模式。

臺北爵士大樂隊引薦其他樂團「臺灣拉丁重擊」於臺北爵士音樂節中演出。圖 _臺北爵士大樂隊.jpg
臺北爵士大樂隊引薦其他樂團「臺灣拉丁重擊」於臺北爵士音樂節中演出。
圖/ 臺北爵士大樂隊

加速器的啟發:聚焦核心策略 落實可持續的營運

參加文策院文化創業加速器,恰是回應臺北爵士大樂隊的課題:如何重新檢視營運模式與創造募資可能。李承育說,「很多音樂人是藝術背景,不懂財務、管理,文化創業加速器的工作坊讓我們學會用數據與報表說話,也開始意識到如何設計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業師的一對一輔導。業師直言,若要獲得投資人青睞,團隊必須釐清「核心要做什麼、哪些要放掉」,避免過度分散精力。另外也有業師提醒,唯有聚焦核心價值,營收才能逐步累積。這些盲點破解,讓李承育更確立「以大樂團品牌為核心」的策略,並且深刻思考業務發展重心與比例。

透過文化創業加速器,團隊將規劃「2026年度音樂會」的募資專案,並積極洽談企業贊助。這場音樂會,臺北爵士大樂隊將與多次榮獲葛萊美獎的當代Smooth Jazz 薩克斯風演奏代言人「Eric Marienthal」合作。李承育說:「這是跨國音樂對話,也是我們品牌走向國際的重要一步。」

「參與文化創業加速器的最大收獲,是認識不同領域的文化創業者,看見他們的挑戰,也映照我們自己的問題。」這些經驗,讓他更懂得將藝術理想與市場需求對接,並學會以跨界合作延伸品牌能量,讓臺北爵士大樂隊持續為臺灣爵士樂書寫新的篇章。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