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影視產業在國際舞台越發亮眼,從市場票房、重要獎項到串流平台成績,都展現本土內容的全球競爭力。擁有口碑與市場的實力,金盞花大影業拋出企業管理大課題:如何在龐雜的資金流、跨國合製與激烈市場競爭中保持穩健營運?
2020年成立的金盞花大影業以「兼顧商業性與娛樂性」為核心目標,逐步建立從劇本開發、製作、行銷到發行的一條龍體系。除了電影與影集開發,公司也積極布局導演與演員經紀業務,打造完整影視生態。「我們不是單一製作公司,而是能把內容、行銷與發行串起來的團隊。」金盞花大影業專案經理兼財務長陳思妤表示,公司的最大優勢在於「內容加上整合」──既有成熟的開發與後製團隊,也與程偉豪、殷振豪等知名導演長期合作,讓作品在市場上具備娛樂性與商業價值並重的特質。
有效財務控管、跨國合作 多元收益奠基穩健營運
而成就影視產業華麗的背後,是數以千萬計的金流與繁瑣細節,方能推展影業公司營運。大至千萬投資款、小至數十元停車費,每一筆收支都必須透明、嚴謹。隨著公司營運成長,專案規模逐漸擴大為過去的4~5倍,金盞花大影業面臨的第一大挑戰便是如何在不犧牲品質的前提下,有效控管成本。「我們必須精打細算,東省一點、西省一點,積極尋找政府補助與企業品牌置入合作,確保作品能順利完成。」陳思妤直言。事實上,穩健成本控管也是能讓創作者安心專注在內容,讓投資人放心的重要關鍵。
第二大挑戰則來自跨國合作,尤其是各國法規與稅制差異帶來的風險。「我們必須合法又合理地爭取稅務減免與支持、降低風險,才能確保專案穩健發展。」陳思妤認為當作品最終完成並交到觀眾手中,看到大家的喜歡與迴響,所有辛苦在觀眾的掌聲與口碑中得到回報,「那一刻所有努力都值得了。」
金盞花大影業的營運模式,是以「多元收益」來分散風險:票房、品牌置入、串流授權、海外發行與IP延伸。透過熟悉的製作團隊確保品質,再以跨平台與跨國合作擴展市場。多個具體案例顯示此一商模的成功,包括:《當男人戀愛時》台灣票房突破4.05億元,中國大陸票房也超過2億人民幣,並在Netflix非英語片榜單連續上榜124天;《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票房達3.62億元,獲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並已推出泰國改編版;《正港分局》影集:在全球Netflix上架,登上台灣排行第一名,並入圍亞洲內容暨全球OTT大獎。
加速器帶來財務與策略的新視野
「資金銜接」是影視產業常見的困境,金盞花大影業也曾面臨現金流壓力,尤其在拍攝檔期與資金到位的時間差之間掙扎。參加文策院文化創業加速器後,公司在業師與陪跑教練的輔導下重新檢視財務模型,嚴格控管現金流與專案成本,讓結構更穩健。「這不只是幫助我們解決眼前的問題,更讓我們具備持續輸出內容的能力。」陳思妤表示。
此外,業師也提出募資方向建議,鼓勵聚焦在「金盞花大影業品牌出品」的製作項目上,確保品牌與作品之間的連結更緊密,這也讓公司有機會與投資人、跨品牌合作方,甚至企業ESG專案產生更多元的連結。
「不論是專案投資、影視作品中的品牌置入、企業ESG合作、企業包場,我們都非常願意展開討論!」陳思妤說,由於新作品尚在拍攝製作,目前尚未正式定案下個項目的專案募資金額,但希望藉由文化創業加速器搜集投資方對專案募資的意願,後續進行聯繫,「我們希望每一部作品都能同時擁有口碑與商業回報,既對得起觀眾,也能讓投資人有信心。」
對於未來,金盞花大影業設定了明確目標:三年內每年至少推出一部電影或影集,持續拓展跨國合製與海外發行,並挑戰每部作品全球營收達3億元台幣以上。「我們的願景是成為台灣影視產業Top 5的穩定輸出者,讓台灣故事真正走向世界。」陳思妤說。參加文策院文化創業加速器不僅是經營能力的升級,更是讓公司與產業鏈緊密連結、強化永續發展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