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矽谷到東京,科技創新若缺乏文化內涵,將難以奠基城市永續的底蘊。當新竹以科技為發展核心,如何點亮文化風華,厚植在地榮光?鴻梅文創以「讓在地人驕傲、旅行者憧憬」的理念,讓人文與科技鏈結起來,要為人與企業帶來不一樣的價值。
「很多外地移居的新竹科技工作者,週末不是往台北、台中跑,就是一整天待在百貨公司,對城市缺乏熟悉與情感。」鴻梅文創客戶關係經理顏志豪回憶起公司成立的緣起,來自鴻梅文創創辦人陳添順(Ben)在退休前對竹科人的生活樣貌觀察,起心動念要找回「讓在地人驕傲、旅行者憧憬」的新竹,於是先後創立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與鴻梅文創,希望翻轉城市生活樣貌。
陳添順(Ben)在大新竹以「或者」為品牌,透過修復老房子,經營6個文化據點,包括「或者書店」、「或者工藝櫥窗」、「或者咖啡」、「或者新州屋」、「或者風旅」、「或者山旅」;以及另有文化價值對接的「鴻梅國際藝術村」。線上則有「或者生活」電商平台,銷售自有商品及風格選品。這些場域如同「分散式美術館」,結合展覽、表演、書籍與生活設計,讓文化體驗走進人們的日常。
「我們的優勢不只是經營場域,而是能把文化與永續結合,創造深度體驗內容。」顏志豪強調,鴻梅文創串連基金會、品牌以及影響力投資,為企業客戶提供ESG整合方案,讓文化內容不只是「消費」,更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實踐。
挑戰與突破 從老屋新生、文化體驗到社群經營
顏志豪坦言,在科技為核心的新竹,文化創業特別不易,最大的挑戰有三:
第一是場域。 修復老屋不僅是硬體工程,更是一種文化責任。「屋主的託付、城市紋理的保存、以及街區的活化,缺一不可。」投入的時間、資源與心力得付出相當成本。
第二是內容。文化是抽象的,如何讓文化體驗被看見、被認同?鴻梅文創在2023年,浪漫台3線藝術季第二屆策劃「飲食實驗計畫」,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客家小炒長堡,並與金色三麥合作柑橘啤酒。甚至推出客家風味的「或者安醬」,以野薑花小卷與紫蘇煙燻鴨口味的即食罐頭,創造破圈的飲食體驗。
第三是社群。鴻梅文創的多元場域,早期多以2C(一般消費者)為主,即便顧客多是鐵粉,卻無法擴大社群、支撐規模成長。後來轉型至2B,與企業合作,從員工旅遊、教育訓練到品牌在地化,不僅社群擴大影響力,更建立持久合作關係。
顏志豪表示,鴻梅文創每一次的突圍,累積「看得見的改變」:老屋新生的永續價值、體驗設計跨越同溫層的文化傳遞,以及企業合作帶來的學習模組,都成為團隊堅持下去的理由。
商業模式 從2C文化體驗到2B企業永續
鴻梅文創的商業模式包含2C與2B。2C面向一般民眾,提供書籍、餐飲、工藝品、住宿與體驗課程;2B則是近年成長的重點,為新竹的科技企業設計在地化的永續方案,這是公司期許深化的方向,也因此創造B2B2C的新族群,有破圈效應,讓更多人參與文化永續內容。
像是與「新代科技」以「教育築夢計畫」為核心,讓企業志工與基金會支持的學生共同參與走讀、手作,並培養學生成為「小小策展人」,除了舉辦成果發表,還製成影片播放於企業大廳,讓企業內部也能看見在地文化的力量。與「合勤投控」舉辦「新竹生活學」,邀請員工與在地文化品牌合作,共創專屬企業的絹印、專輯、點心與香氛,部分作品更延伸為企業禮品。
這些合作除了提升企業員工凝聚力,也為企業挹注地方文化的內涵。顏志豪表示,單一專案可動員上百人參與,涵蓋跨部門員工、在地品牌與學生,影響兼具深度與廣度,足為企業永續治理加乘。
突圍之道:為企業量化文化價值、與文化品牌建立長遠關係
然而,要讓科技企業認同文化價值,並非易事。「企業重視的是效益是否能被量化!」顏志豪直言,鴻梅文創在新竹發展的瓶頸,也正是參與文策院文化創業加速器的動機。
顏志豪分享,參與文策院文化創業加速器,最大收穫在全面地理解文化品牌如何與企業需求接軌。文化創業加速器課程豐富多元,其中一門課介紹了文策院的多元資金管道與資源,讓鴻梅文創了解投資、融資與ESG相關方案,進一步理解文化產業可活用的資源布局。更重要的是,在「量化文化價值」上更明確的執行方式,運用可視化的圖表與科技企業溝通,開啟更多實際合作的可能,透過文策院更因此獲得新竹科技企業的媒合機會。
此外,業師提醒「從小處開始,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不必追求一次全部完美到位。」讓鴻梅文創轉化為行動,與印花樂的合作就是典型案例:在或者書店展售印花樂產品、邀請印花樂成為「樂城生活節」出攤品牌、帶領合勤「新竹生活學」的絹印體驗,共同設計「印花+1」企業禮贈品與體驗服務等,這樣的跨界合作提升文化品牌的能見度,也幫助企業找到具體的永續實踐方案,創造多贏。
展望未來,鴻梅文創將持續推動國際合作。2026年,與日本d&department project 合作出版《d design travel 新竹》旅行指南,以永續設計為主題介紹新竹,並在台日舉辦新竹文化體驗活動。「我們希望透過國際視角,讓新竹的文化品牌走出去,」顏志豪說,參與文化創業加速器最大的收穫是「更懂得與企業對話」,期許將這套模式持續深化,讓新竹的科技與文化共榮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