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喜劇產業仍摸索定位的此刻,「嚎哮排演」以原創文本與現場能量打造出跨越劇場、影像與網路的創作實驗。2025年,原班人馬成立「揪喜郎事業有限公司」,以製作公司之姿正式進軍娛樂內容產業,嘗試讓劇場文本不再只屬於劇場,而能在線上線下間自由轉譯、產生新的文化動能。
在2025年成立揪喜郎之前,「嚎哮排演」已是台灣劇場頗負盛名的劇團。由黃建豪與蕭東意兩人於2011年創立,「嚎哮排演」秉持「說好笑的故事、作好玩的戲」、「題材尺度不設限」、「不以劇場作為唯一的創作領域」的三項原則,持續創作不怠,十多年間創作了逾二十齣原創喜劇,作品散見於劇場、網路、影視等不同領域,樹立「嚎哮式」即興又帶點無俚頭的獨創風格與魅力。選在2025年以揪喜郎立案公司,背後透露認真經營劇團事業的決心。
黃建豪認為,與夥伴一起轉換經營身分的過程,就像基層員工一路歷練不同部門,逐步晉升為總經理——從劇本、導演、製作、行銷、甚至線上與影視都親身練功,終要肩負組織運籌帷幄。而這份「全能養成」的底氣,正是揪喜郎的核心優勢。與多數劇團不同,團隊具備影像製作與網路傳播的能力,更能將劇場創意轉譯為更廣的娛樂產品。降低票房與補助的壓力循環,揪喜郎已著手打造內容IP的長線價值。
從小劇場到千人場館 原創文本不斷升級挑戰
十多年來,嚎哮排演不斷升級原創作品,要讓喜劇成為一種具市場差異化的專業。「靈感常常是被逼出來的!」黃建豪特別以台語饒舌音樂劇《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為例,這齣與臺中國家歌劇院合製的劇作,創生在疫情期間,卻意外成為他們的轉折之作。
這部融合喜劇、饒舌與音樂劇元素的作品,對過去從未在舞台上開嗓高歌的黃建豪、蕭東意來說頗具挑戰。這齣結合台灣地方文化與親情認同的作品,2024年在歌劇院首演票房完售、口碑爆棚,更吸引綠光創藝投資,並於2025年10月於北藝連演8場,累積超過6,000名觀眾看戲。「很慶幸,當年我們和歌劇院都賭對了!」黃建豪說,「證明觀眾願意為有感動力的原創內容買單。」
而另一代表作《兇宅》,以台式幽默生活劇的風格,有如台灣版《六人行》,則進一步完成劇場與影像的雙軌驗證。自2016年推出首集以來,已發展線下版本4集、共演出39場;線上影集則有9集上架,總觀看人次超過36萬。《兇宅》不僅在舞台上建立票房號召力,更在YouTube上累積點閱與粉絲基礎,成為台灣少數具備IP化潛力的原創喜劇。此外,2019嚎哮排演獲國藝會補助,以《兇宅》進行「現場觀眾+劇場搭台+多機攝影」的計畫,證明其從劇場到影像轉換的可行性與品質控制能力,也為揪喜郎發展為更大規模影集∕OTT內容提供了堅實基礎。
從「會做戲」到「會賣戲」 加速器促營運思維轉型
參加文策院文化創業加速器,對揪喜郎而言是一場「思維升級」。「以前我們只想著內容有趣、觀眾笑了就好,」蕭東意坦言,「但在文化創業加速器的學習過程,我們開始思考:這個內容的市場在哪裡?投資人為什麼要買?我們還有很多要學。」
如何切入台灣喜劇市場的缺口,創造新藍海?成為揪喜郎這次在文化創業加速器提案的動力。黃建豪認為,相較於單口相聲或漫才,小品式喜劇(2至5人演出、以文本為核心)在台灣尚未成形,因此,揪喜郎計畫以「節目競賽」方式,建立小品喜劇的品牌辨識,並藉由產製線上影像素材,建立「線下為輔、線上為主」的商業模式。
揪喜郎將籌備小品喜劇競賽節目《喜劇達人秀》做為專案募資,募資金額1,000萬元,節目將採取導師陪伴與試演測試雙軌制,培育新創作人,同時產出線上影像內容。
在業師輔導下,團隊重新檢視募資的募資內容、財報結構,試圖將創作轉譯為投資語言。「原本我們是會做戲的公司,傳遞對象是觀眾;現在要成為會賣戲的公司,對象則是投資方。」黃建豪認為,文化創業加速器的業師協助他們釐清品牌定位、募資策略,並提醒補強三年投資進程目標,且援引國際案例對照,讓他們更具邏輯地規劃節目賽制,達成內容孵化與IP轉譯流程。
「創作需要理想靈感,但產業需要數據邏輯。」蕭東意說,「這兩者之間,正是我們現在學習的知能。」黃建豪則表示,透過募資,希望建立一條從創作、試演、錄影到商業化的完整產線,讓喜劇小品可以是一門被製造、被投資的專業。
展望未來,揪喜郎希望打造一條從劇場到影視、從文本到品牌的完整內容生態鏈。黃建豪認為,台灣的年輕創作者很多,但缺乏被看見的平台;如果能透過節目與比賽制度,建立創作到曝光的管道,就有機會讓更多原創文本誕生。「我們希望讓喜劇變成一個能培養人才的產業,」他說,「不論是表演者、編劇或導演,都能在這個系統裡找到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