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喜劇如何成為一門生意?從嚎哮排演到揪喜郎 「文本X市場」雙軌建立新商模
專題報導| 文策院第六期文化創業加速器-20組文化創業團隊齊聚,開啟創業新篇章
01
天馬戲讓馬戲顛覆傳統想像 讓表演藝術破圈而出、攜手品牌加乘價值
02
跨界喜劇如何成為一門生意?從嚎哮排演到揪喜郎 「文本X市場」雙軌建立新商模
03
推動勸世三姊妹進入外百老匯 音速媒合以企業思維為躍演劇團挹注動能 擘劃音樂劇IP國際版圖
04
如何突圍劇場票房難題?超會製作以行銷X製作雙刀流突圍市場 助產業永續
05
從校園到國際舞台的多元價值鏈 臺北爵士大樂隊打造臺灣爵士樂新格局
06
讓變裝文化跨出同溫層!灣島娛樂如何打造彩虹經濟鏈、突圍小眾市場?
07
直面消費者到授權合作,印花樂如何以雙引擎驅動台味設計新能量?
08
以經紀與授權專業為後盾 安貝司要讓台灣原創IP高飛全球舞台
09
從創作者轉身經營者,如何學會與資本對話?美學經濟要以跨界IP再創新局
10
從出版走向動漫、娛樂 海穹文化如何以多元運營深化台灣奇幻品牌IP?
11
從代工到IP孵化 銀展創藝如何以AI促使內容產業穩定量產、價值鏈再升級?
12
從八十八顆芭樂籽到B Festival 共勉之如何用產業力延續搖滾精神?
13
從培育新世代樂團,到挑戰跨國巡演,睦木文化如何為獨立音樂找到文化品牌的永續動能?
14
用捏麵偶工藝開啟文創藍海!旋轉犀牛以定格動畫打造跨域IP價值鏈
15
從票房佳作到全球串流 金盞花大影業如何建構台灣影視穩健輸出之道?
16
科技藝術如何跨出小眾市場?現實與理想間的拉扯,電慈學機組尋找藝術與商業的交會點
17
「乙方」如何轉身為「甲方」?草原市務所以策展力突圍文化產業新經濟
18
從推理解謎到沉浸體驗 朱雀互動以實境娛樂開啟產業新想像
19
從實境解謎到AI「方舟」 牧天如何以科技打造文史新模式?
20
在科技城寫下文化故事 鴻梅文創如何用場域與品牌創造新竹新價值
02

跨界喜劇如何成為一門生意?從嚎哮排演到揪喜郎 「文本X市場」雙軌建立新商模

在台灣喜劇產業仍摸索定位的此刻,「嚎哮排演」以原創文本與現場能量打造出跨越劇場、影像與網路的創作實驗。2025年,原班人馬成立「揪喜郎事業有限公司」,以製作公司之姿正式進軍娛樂內容產業,嘗試讓劇場文本不再只屬於劇場,而能在線上線下間自由轉譯、產生新的文化動能。

嚎哮排演團隊的兩位靈魂人物:黃建豪(左)與蕭東意(攝影/劉璧慈)。
嚎哮排演團隊的兩位靈魂人物:黃建豪(左)與蕭東意(攝影/劉璧慈)。
圖/ 揪喜郎事業有限公司

在2025年成立揪喜郎之前,「嚎哮排演」已是台灣劇場頗負盛名的劇團。由黃建豪與蕭東意兩人於2011年創立,「嚎哮排演」秉持「說好笑的故事、作好玩的戲」、「題材尺度不設限」、「不以劇場作為唯一的創作領域」的三項原則,持續創作不怠,十多年間創作了逾二十齣原創喜劇,作品散見於劇場、網路、影視等不同領域,樹立「嚎哮式」即興又帶點無俚頭的獨創風格與魅力。選在2025年以揪喜郎立案公司,背後透露認真經營劇團事業的決心。

黃建豪認為,與夥伴一起轉換經營身分的過程,就像基層員工一路歷練不同部門,逐步晉升為總經理——從劇本、導演、製作、行銷、甚至線上與影視都親身練功,終要肩負組織運籌帷幄。而這份「全能養成」的底氣,正是揪喜郎的核心優勢。與多數劇團不同,團隊具備影像製作與網路傳播的能力,更能將劇場創意轉譯為更廣的娛樂產品。降低票房與補助的壓力循環,揪喜郎已著手打造內容IP的長線價值。

《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主視覺海報。圖 _ 揪喜郎事業有限公司.jpg
《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主視覺海報。
圖/ 揪喜郎事業有限公司

從小劇場到千人場館 原創文本不斷升級挑戰

十多年來,嚎哮排演不斷升級原創作品,要讓喜劇成為一種具市場差異化的專業。「靈感常常是被逼出來的!」黃建豪特別以台語饒舌音樂劇《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為例,這齣與臺中國家歌劇院合製的劇作,創生在疫情期間,卻意外成為他們的轉折之作。

這部融合喜劇、饒舌與音樂劇元素的作品,對過去從未在舞台上開嗓高歌的黃建豪、蕭東意來說頗具挑戰。這齣結合台灣地方文化與親情認同的作品,2024年在歌劇院首演票房完售、口碑爆棚,更吸引綠光創藝投資,並於2025年10月於北藝連演8場,累積超過6,000名觀眾看戲。「很慶幸,當年我們和歌劇院都賭對了!」黃建豪說,「證明觀眾願意為有感動力的原創內容買單。」

而另一代表作《兇宅》,以台式幽默生活劇的風格,有如台灣版《六人行》,則進一步完成劇場與影像的雙軌驗證。自2016年推出首集以來,已發展線下版本4集、共演出39場;線上影集則有9集上架,總觀看人次超過36萬。《兇宅》不僅在舞台上建立票房號召力,更在YouTube上累積點閱與粉絲基礎,成為台灣少數具備IP化潛力的原創喜劇。此外,2019嚎哮排演獲國藝會補助,以《兇宅》進行「現場觀眾+劇場搭台+多機攝影」的計畫,證明其從劇場到影像轉換的可行性與品質控制能力,也為揪喜郎發展為更大規模影集∕OTT內容提供了堅實基礎。

成立揪喜郎,從創作者轉為公司營運思維,將是黃建豪與蕭東意的新課題(攝影_劉璧慈)。圖 _ 揪喜郎事業
成立揪喜郎,從創作者轉為公司營運思維,將是黃建豪與蕭東意的新課題(攝影/劉璧慈)
圖/ 揪喜郎事業有限公司

從「會做戲」到「會賣戲」 加速器促營運思維轉型

參加文策院文化創業加速器,對揪喜郎而言是一場「思維升級」。「以前我們只想著內容有趣、觀眾笑了就好,」蕭東意坦言,「但在文化創業加速器的學習過程,我們開始思考:這個內容的市場在哪裡?投資人為什麼要買?我們還有很多要學。」

如何切入台灣喜劇市場的缺口,創造新藍海?成為揪喜郎這次在文化創業加速器提案的動力。黃建豪認為,相較於單口相聲或漫才,小品式喜劇(2至5人演出、以文本為核心)在台灣尚未成形,因此,揪喜郎計畫以「節目競賽」方式,建立小品喜劇的品牌辨識,並藉由產製線上影像素材,建立「線下為輔、線上為主」的商業模式。

揪喜郎將籌備小品喜劇競賽節目《喜劇達人秀》做為專案募資,募資金額1,000萬元,節目將採取導師陪伴與試演測試雙軌制,培育新創作人,同時產出線上影像內容。

在業師輔導下,團隊重新檢視募資的募資內容、財報結構,試圖將創作轉譯為投資語言。「原本我們是會做戲的公司,傳遞對象是觀眾;現在要成為會賣戲的公司,對象則是投資方。」黃建豪認為,文化創業加速器的業師協助他們釐清品牌定位、募資策略,並提醒補強三年投資進程目標,且援引國際案例對照,讓他們更具邏輯地規劃節目賽制,達成內容孵化與IP轉譯流程。

「創作需要理想靈感,但產業需要數據邏輯。」蕭東意說,「這兩者之間,正是我們現在學習的知能。」黃建豪則表示,透過募資,希望建立一條從創作、試演、錄影到商業化的完整產線,讓喜劇小品可以是一門被製造、被投資的專業。

展望未來,揪喜郎希望打造一條從劇場到影視、從文本到品牌的完整內容生態鏈。黃建豪認為,台灣的年輕創作者很多,但缺乏被看見的平台;如果能透過節目與比賽制度,建立創作到曝光的管道,就有機會讓更多原創文本誕生。「我們希望讓喜劇變成一個能培養人才的產業,」他說,「不論是表演者、編劇或導演,都能在這個系統裡找到位置。」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