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藝術與科技的邊界日益模糊,360環景投影、VR、環繞式聲響等沉浸式體驗蔚為風尚。電慈學機組工作室以跨域實驗與科技賦能,打造兼具國際視野與市場規模的文創品牌,但如何在藝術與商業之間找到平衡的最佳方案?
「將藝術家的中心理念融入製作技術,讓科技與藝術的串接,不只是形式上的炫技,而是更能深入藝術思維的量身訂製。」從國際舞台回到臺灣,電慈學機組工作室創辦人張晏慈於2022 年成立「電慈學機組工作室」,擁有奧地利林茲藝術與工業設計大學文化介面學系碩士學位的她,曾在日本 IAMAS 及多個歐洲藝術村駐村,其創作橫跨聲音藝術、新媒體導演與跨領域展演,從倫敦數位設計週的展覽到巴黎 IRCAM Forum 的研習,再到柏林與伯斯的跨國演出,逐步累積國際聲量與跨界人脈。
張晏慈做為新媒體藝術創作者的豐沛經歷,也成為電慈學機組工作室的核心優勢:不同於多數策展公司由團隊分工專業主導策展,她以「藝術家本位」作為核心,加上國內外的人脈與歷練,能快速鏈結有默契的舞台監督、科學家、工程師與燈光設計師等,形成靈活而高效的跨域策展合作模式。目前,工作室已與國內外重要藝術節、博物館與研發單位合作,從倫敦、巴黎到林茲、里昂等城市,作品足跡遍布亞洲、歐洲與大洋洲(澳洲)。
以藝術家為核心專注議題 串聯跨域資源策展
事實上,對跨文化議題的長期關懷,正是驅動張晏慈創業的關鍵。張晏慈將藝術、哲學與科學思維交織,透過互動裝置與沉浸式展演,讓觀眾思考性別、科技與社會的議題。舉例來說,受邀波蘭參展的作品《探險者的信仰》,這齣結合舞蹈劇場與影像 Mapping 的作品,以女性的堅毅信念為主題,從臺灣纏足文化廢除到現代社會運動,展現跨世代女性的探索精神。這類作品不僅吸引專業策展人與跨域團隊合作,也逐漸接觸到更廣泛的觀眾層,透過臺灣文化與自由理念的表達,與跨國觀眾產生共鳴,成為電慈學機組未來拓展市場的重要基礎。
而電慈學機組擅長將「科技」與「藝術」緊密結合,並進一步轉化為國際可辨識的文化符號,已累積多次國際輸出與商業合作的成功案例。
與故宮、工研院合作的「AI 藝廊-城市畫卷」,運用 48 件經典藝術作品與 AI 動態生成技術,重新詮釋臺灣的城市風貌,在大阪世博展出吸引大量參觀人次,展現臺灣藝術以科技賦能後的市場潛力。
而以電聲設計參與新古典室內樂團的製作「極境尋光:走進江賢二」聲景音樂劇場,則在台北兩廳院、台中國家歌劇院與高雄衛武三場館共吸引超過 5000 人次付費進場,透過電慈學機組所負責的電子聲響處理,與劇場語彙交織,成功將藝術大師的繪畫轉化為沉浸式舞台體驗。
然而,藝術創業不僅是舞台上的亮點,背後更是對商業模式的持續摸索。張晏慈坦言,最大挑戰在於如何突破「藝術家個體」的限制,讓品牌具備持續擴張的能量。
突圍藝術市場的小眾冷門 找出「連結緊密」的可能
「人生本來就是快樂與痛苦交織而成的,兩者往往難以辨別、梳理清楚。執行製作的過程也是如此,有時享受著創作帶來的純粹快樂,有時苦惱於經營策略與理念該如何兼顧,不斷嘗試找到 win-win 的平衡點。」張晏慈笑著說。她坦言藝術創作多屬小眾市場、難以回收成本,因受邀參與大阪世博、企業贊助等鼓舞,肯定自己的績效和創作能力,更有繼續堅持的力量。
參與文策院文化創業加速器的課程,則促使她必須直面營運的學問。「業師建議的許多財務與經營策略,讓我必須重新思考商業模組和呈現方式,甚至轉變原本做事的方向。」張晏慈本想以波蘭首演的女性主題作品《探險者的信仰》做為專案募資,但即便獲得國際舞台肯定,卻仍不確定在臺灣市場能有多少觀看率與票房支持,擔心無法回饋投資費用。這也迫使她必須再思考商業模式,「這是很現實的,藝術還是需要找到生存的方式。」
張晏慈領悟,不只是單一專業,公司營運的關鍵也正是要找到「連結緊密」的模式——而這也是她在與不同業師顧問交流後,得到的重要關鍵詞。對她而言,專案募資、接案或標案,都是未來可能的方向;藝術創作若能結合票房思維的新模式,方有機會吸引贊助與投資。
張晏慈說,投入文化創業加速器就像一場「刻意的自我修練」,不僅從業師身上學到經營觀念,更看見來自不同產業領域的公司與夥伴的特點,「藝術圈的朋友很有想法,都在加速器環境裡勇敢建立對話與連結。」
展望未來,她希望透過提案,讓更多人能認識電慈學機組工作室的理念,讓展覽與演出更能吸引投資人,同時保留藝術的核心價值,期許建立「科技藝術專案公司」的雛形,讓更多藝術家能透過平台獲得資源,形成可持續的跨域實驗生態,進一步在國際文化外交與創意產業中展現臺灣軟實力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