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特效與AI生成影像盛行的時代,仍有人選擇用最慢的方式,訴說真摯的故事。旋轉犀牛以台灣手工捏麵人技藝結合定格動畫,開啟獨樹一幟的創業之路。這份堅持,如何透過策略優化、跨域IP,創造兼具美學與商業的共榮價值?
不同於一般動畫製作公司,2024 年成立的旋轉犀牛,並不是單純的內容製作,而是以「IP 體驗經濟」為定位,強調作品能延伸到影像、展演、教育、商品等多元場景,成為觀眾長久而多元的陪伴。
「我們相信,用最慢的手作工藝,可以創造最悠長的 IP 陪伴。」旋轉犀牛IP 營運總監兼負責人吳彥杰說的,是旋轉犀牛所專注純手工捏麵偶與定格動畫,是在國際市場極為罕見的動畫製作方式,相較於普遍使用的3D列印、翻模量產,他們選擇了最耗時的手工方式,卻因此更能傳達獨一無二的技藝、溫度與人味。
旋轉犀牛藝術總監黃勻弦的成長背景,正是這份堅持的源頭。身為捏麵偶技藝的第三代傳人,童年總在彰化廟口看著工藝師傅捏麵人、寫書法、編竹器等,黃勻弦親眼見證時代工藝的興盛與凋零。她懷著手藝,走過廣告、遊戲、影視產業,最終回歸工藝本質。「全世界幾乎沒有人用純手工做定格動畫,因為太傻了!但這可能是一個藍海市場!」她認為,要長久堅持手工捏麵偶,如何落實人才技藝傳承至為重要。
從工藝到產業 8 萬 8 千張照片成就13集短片的大工程
2024年,旋轉犀牛的「陳派派IP」在小公視開台徵案中,從眾多強大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衍伸小公視第一檔旗艦型電視劇集《我是陳派派》,2025年底將在高雄電影節首映、入選小公視口袋影展,獲得兒少觀眾與家庭熱烈回響,並將在2026年開台後正式播出。
事實上,在現實的動畫產業中,純手工製作極具高難度。以《我是陳派派》為例,耗費近 20 個月打造,以 8 萬 8 千多張照片堆砌出完整13集、每集12分鐘的影集,背後耗費的心力非常可觀。
「定格動畫 1 秒需要約 10 張畫面組合,通常一天頂多能拍攝 3 至 5 秒。為了製作 13 集、每集 12 分鐘的《我是陳派派》,團隊在 1.5 年期間,同時開設 6 個棚來拍攝,時間、金錢、物力、人力的挑戰都極大。」黃勻弦分析。
除了產能,傳承也成為另一道難題。過去捏麵偶師傅多是師徒制,沒有系統化教材,要如何讓技藝能延續?如何在維持品質的同時培養新一代人才?這些都成為旋轉犀牛必須面對的挑戰。
不只是製作動畫作品 從 B2B 到 B2C 的 IP 經濟
旋轉犀牛商業模式的發展策略,是將「作品」轉化為「IP」。過去他們多承接公共電視、廣告專案,屬於 B2B 模式,雖能維持營運,卻難以擴張。如今,他們正轉向 B2C,透過粉絲經營、商品授權、展覽課程,建立更完整的 IP 生態系。
以定格動畫《當 一個人》為例,這部榮獲第55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獎肯定後,即進行國際巡迴與校園推廣,累積品牌口碑。新作《陳派派IP》則搭配黑潮IP計畫,預計將在2025年1月推出Guidebook、3月之後陸續在授權展會露出、預計8月亮相文博會,並陸續推出短影音、授權商品與校園課程,打造「一源多用」的商業模式。
然而,從影像製作到品牌經營,轉型並不容易。吳彥杰直言:「我們對影像作品的品質有信心,但在 IP 變現、粉絲經營、CRM 上需要突破。」
加速器助攻 從財務結構、市場預估到思考產能輔助
參與文策院文化創業加速器,在業師指導下,團隊開始重新思考財務結構,把製作費與 IP 發展分流,更精確衡量投報率。同時,學習從資本市場的角度提案,思考募資與 ESG 企業合作的可能。在營運策略上,業師建議應評估整體市場與可觸及市場的規模,讓製作發行更穩健有力。並提醒目前全世界用純手工做起來的定格動畫案例非常少!要達到產能,除了傳承技藝,仍須思考導入輔助的適切比例。
在與業師討論後,旋轉犀牛將推出「陳派派IP」專案募資,規劃兩年期程、總體募資1,000萬,內容包括授權商品、親子體驗活動、社群數據營運,逐步從 B2B 供應升級到體驗經濟的 IP 品牌。
「做文創不只是賺錢,也是賺影響力。」黃勻弦認為,除了商業價值,作品承載了台灣文化底蘊,更能在國際擴散影響力。展望未來,他們希望旋轉犀牛能成為「亞洲定格動畫的代表品牌」,讓台灣的手工捏麵人動畫,像日本的吉卜力動畫工作室一樣,走向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