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搖滾不死?共勉之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來,奠基於樂團「八十八顆芭樂籽」成軍數十年的舞台能量,始終在尋找問題的答案:在主流娛樂與社群浪潮中,如何為不同音樂類型的獨立樂團找到生存空間,將「態度」轉化為產業力量?
玩搖滾樂團出身的經營團隊,讓共勉之在本質與經營理念上,就和其他音樂製作公司很不一樣。共勉之的負責人是八十八顆芭樂籽貝斯手冠伶,主責公司方針與財務規劃;主唱阿強則擔任藝術總監,確保每個合作判斷都忠於音樂精神,共勉之執行長陳信瀚則跨足行政與現場執行,形成一套兼具創作力與執行力的團隊分工。
「共勉之的誕生並非為了迎合市場,而是源自八十八顆芭樂籽成員的共同經驗與信念——新樂團的音樂人必須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則不一定需要主流模式的包裝,仍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陳信瀚說,「我們經營共勉之,不只是要製作唱片,而是想建立一個支持新樂團成長的生態系。」對年輕樂團而言,共勉之不只是製作發行公司,更像是一個陪跑教練,讓他們在創作與表演上累積信心。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只用獲利來決定要不要做一件事,最終驅動我們的,是『喜歡』與否。」他舉例,去年一對日本夫妻的資深歌迷,特地在結婚三十週年選擇來台灣度過,於是共勉之為他們自費辦了一場演出,不僅歌迷感動不已,讓整個團隊也深受鼓舞,「因為我們意識到,真正的成就感來自現場與觀眾的緊密度。」這也是共勉之獨特的「以人為本」營運理念,盡力符合觀眾期望,包括引進國際樂團來台、滿足樂迷,並設法在票房之外創造周邊價值,確保活動能兼顧永續經營。
用B級精神發展搖滾多元音樂性、輸出海外
成立6年來,共勉之逐步建立出可被驗證的商業模式。除了音樂製作與發行,演出企劃與巡演推廣更是核心。
「B Festival」自2007年起舉辦至今,已完成十屆,累積總參與人次突破萬人,成為台北持續最久的城市音樂節。B Festival的定位清楚,以主流規格打造「B級精神」,讓觀眾在嘉年華氛圍中認識新樂團,正因如此,它培養出許多第一次被看見的音樂人。
在經營樂團方面,「黑色收音機派對」成軍十年,在加入共勉之的製作發行後,啟動巡迴演出,僅2個月就跑遍台灣與中國大陸共22場,創下可觀的聲量與票房。融合台灣原住民傳統古調、來自台東阿美族的民謠實驗搖滾樂隊「漂流出口」,其專輯《海女》更奪下2021年第32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而帶有戲謔色彩的樂團「貓膽汁」則於2025年入圍金音獎最佳樂團與最佳搖滾歌曲。這些數據不僅是音樂實力的驗證,也是品牌在產業鏈中累積的成績。
「我們希望扶植多元的音樂性,而且要讓樂團的產值可見。」陳信瀚強調,網路時代,看似多元自由,卻因資訊瞬息萬變、很快被社群媒體淹沒,反而又回到沒有選擇的困境。如此浪潮下,獨立樂團必須堅持自己的理念,甚至轉換為系統性的商業模式,才能真正長久。
加速器助攻 從藝術思維轉換品牌營運的進化
如何把「搖滾態度」轉換成「品牌競爭力」?這是共勉之參加入文策院文化創業加速器的修練課題。
「我們過去習慣以補助或票房支撐活動,很少想到如何回饋投資人。」陳信瀚回憶,最初他們想在八十八顆芭樂籽樂團30週年推出一款遊戲,結合廣告收入支撐演出,但業師提醒作法較脫離本業核心。經過討論,他們將專注活動本身,以八十八顆芭樂籽30周年音樂系列活動邀約「專案品牌合作」,牽起聯名商品的商業可能,例如與酒商或品牌跨界,創造多贏效益。
對共勉之而言,參與文化創業加速器最大的收穫並非立即的資金,而是學會如何在藝術堅持與商業可行性之間,找到平衡點。「業師促使我們去挖掘更細緻的可能性,以這次專案募資來說,要達到宣傳與收益,直接拍攝廣告影片,比開發遊戲更務實。」這樣的學習,也讓團隊逐步建立「可被投資」的邏輯,除了藝術家的態度,更需練習能說服市場的商業方案。
即將迎來八十八顆芭樂籽30週年,共勉之已規劃2026年的系列音樂節,包括小型巡迴、大專院校場次,以及最終的大型專場演出。同時,除了持續B Festival,也考慮推出新品牌音樂節,將「B級精神」延伸至更多元的主題。
「我們已經和十多個國家的樂團合作過,未來希望有更多海外交流,讓台灣的搖滾聲音被世界聽見。」在搖滾逐漸被碎片化娛樂取代的時代,共勉之試圖找到永續經營之道,證明搖滾不只是小眾熱情,而是一種能跨越世代的文化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