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遊戲程式與文史串聯,將激盪出什麼樣的跨界創意?在科技整合的浪潮下,臺灣文史不再只是靜態展品,而是能被參與、被體驗的互動故事。牧天有限公司正是跨界整合的實踐者,從實境解謎到打造AI文史資料庫,要為文化產業創造新局。
擁有遊戲攻略寫手、臺灣史研究的多元專業與經歷,促使鄭力瑜在2019年創立牧天有限公司,將嚴謹的歷史研究轉化為生動的遊戲體驗。她笑說:「放牧天馬行空,翱翔亙古通今,這就是牧天的理念。我們希望用輕鬆的方式,讓大家認識臺灣的歷史。」
跟著牧天的代表作品,彷彿神遊臺北古今時空:第一款遊戲《尋找河神的家》,把玩家帶到臺北景美、萬隆,透過解謎認識地方的河川文化;《草山宅宅》認識陽明山老房子,《陪半1935》重現臺北帝國大學渡假勝地的秘辛,還有疫情期間開發的《城內偵探團──榮町通篇》,則讓人走進衡陽路的過往小故事。
除了遊戲設計,牧天也提供教育延伸應用,進入校園協助師生設計校園導覽解謎遊戲,或是替社區與場館設計一日遊戲工作坊。此外,牧天也承接歷史研究,將資料轉譯成遊戲內容。鄭力瑜說,她的終極夢想是「一校一遊戲」,讓新生透過學長姐自製的遊戲,認識校園與在地歷史。
與 SNET臺灣(日本台灣教育支援學者連線) 合作,是讓鄭力瑜最有成就感的一次推廣經驗。2024年10月,牧天帶領來自日本大阪的300位高中生走進臺北,從師大校園到西門町電影公園,體驗臺灣文化。短短30分鐘的遊程設計,搭配摺紙道具,讓日本學生不僅玩遊戲,更看見台北的深度與精采,使遊戲化身跨文化的教育實驗,格外動人。
從「沒人來」到「想再來」!破解文史場域的冷寂
牧天的商業模式是以「文化需求」為核心,提供「遊戲解方」。鄭力瑜解釋,許多合作單位的痛點都是「場地冷清、缺乏吸引力」,牧天則以解謎遊戲設計,以「好玩、有趣」號召人潮。
舉例來說,《尋找河神的家》 在2018年推出首月就吸引超過 3,000人次參與。原本必須走進戶外的遊戲,後來更改編成室內版,讓歷史隨時隨地被體驗。《義民總動員》則是2024年為桃園市平鎮區的「1895乙未保台記憶展示空間」設計的無科技版解謎遊戲,考量小學生手機使用受限,牧天捨棄數位工具,讓學生透過觀察與同儕互動來解謎,「解謎遊戲可以每年重複使用,年年疊加使用率」讓4所鄰近小學、每校約300名學生,推估每年約有 1,200名學生參與,影響力隨時間加乘。
牧天再以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來衡量《義民總動員》的效益。開發成本約 20萬元,場館年度維護成本約 5萬元;每位學生的教育價值估算約 500元,換算每年創造 60萬元社會價值;以SROI計算,第一年即可達到 1.4:1 的回報,第二年起更提升至 11:1。
「這就是永續。」鄭力瑜強調,「遊戲一旦設計完成,只要場域展示內容不變,就能持續使用,帶來長期的教育與文化效益。」
專案募資:域見方舟 航向數位文化的新未來
隨著專案累積,牧天的文史資料愈來愈龐大:文字、影像、聲音,甚至論文片段。資料龐雜、難以檢索,成為新的瓶頸。於是,牧天啟動「域見方舟系統」的研發。「就像聖經裡的諾亞方舟一樣,」鄭力瑜形容,「我們希望把這些文化記憶載進方舟,讓它們不會消失,還能駛向更遠的未來。」
「域見方舟系統」的核心是小型語言模型(SLM),在單機離線環境中運作,確保資料乾淨、安全。未來,系統有望一鍵生成研究報告、小說,甚至短劇劇本,加速台灣文史的國際輸出。為「域見方舟系統」專案募資,也是牧天參與文策院文化創業加速器的目的。
鄭力瑜分享,因為參與文化創業加速器而能系統性接受業師指導,從商業簡報的語言,到市場需求的驗證,再到國際應用的差異化思考,都有實質收穫。透過文化創業加速器,她學會用投資人的視角檢視計畫,也學會把研究者的語言轉化為市場能理解的價值。她也直言,「我們最需要的是『銀彈』,因為AI開發的迭代非常快,硬體與技術都在更新,資金就是推動方舟持續航行的燃料。」並許願能在今年底開出基礎版本域見方舟系統的銷售佳績。
未來,牧天也將透過專案募資,讓更多地方團隊能使用域見方舟系統,不只嘉惠整理在地資料,更能進一步授權分潤,讓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動能。
